平原

平原

2005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毕飞宇的新作《平原》。《平原》是毕飞宇苦心经营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体现了“60年代生”作家厚重的“‘文革’情结”与“乡土情结”。小说采取了独到的历史叙事策略,将故事历史追忆再次下放到苏北平原一个不起眼的村庄——王家庄,从愣头青变成青年领袖的端方,知青村支书吴蔓玲,为当兵不择手段的混世魔王,为爱情而死的三丫,乡村医生兴隆等等。这是毕飞宇记忆中的故乡。毕飞宇将“文革”政治意识下,生命的生存状态及其宿命悲剧进行呈现,流露出作者对童年记忆中历史的深度追问及反思,以及对“人”的深切关怀与悲悯,让小说充斥着厚实稳扎的情感基调。 端方高中毕业,回到了王家庄。沉重得近乎残酷的农活给了他第一个下马威,青春期特有的骚动并没有因为身体的疲惫而消减,在收获的季节,端方找到了他的爱情,地主的女儿三丫成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轰轰烈烈的爱情之火很快被形形色色的闲言碎语浇灭了。三丫选择了死亡,被爱情抛弃的端方变成了一头真正意义上的独狼。知青出身的大队女支书吴蔓玲是一个几乎已没有性别意识的政治动物,但是端方身上独特的男人气息,却激发起了她内心蛰伏已久的女性情愫,她不可抑制地爱上了端方,此时的端方早已对爱情心如死灰,他只想利用吴蔓玲的权力达到参军从而离开王家庄的目的…… 我答应过自己,超码要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留下两本书。有了《玉米》和《平原》,我踏实了许多。 我一直想弄明白,人应当是臬的。很遗憾,我没有找到答案。因而,这本书反而有了一个强劲的推动力——有时候,人为什么会如此不尽人意? ——毕飞宇 平原:毕飞宇,男,1964年1月生,江苏兴化人。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7年毕业于扬州大学文学院(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评论到,毕飞宇的《推拿》恰恰以很 小的切口入手,对盲人独特的生活有透彻、全面的把握。这部小说表现了尊严、爱、责任、欲望等人生的基本问题,所有人看了都会有所触动。被誉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 1、《哺乳期的女人》 2、冯牧文学奖(奖励作家) 3、三届小说月报奖(《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 4、两届小说选刊奖(《青衣》《玉米》) 5、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奖励作家《青衣》《玉米》) 6、两届鲁迅文学奖(《哺乳期的女人》《玉米》) 7、2009年,毕飞宇自愿放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小说家奖; 8、20年3月,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玉米》长篇) 9、20年8月,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10、2014年3月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

玉米

玉米

毕飞宇的《玉米》是现代中篇小说创作中出现的十分难得的一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它通过讲述与权力得失紧密相关的乡村女孩玉米的命运,揭示出权力对人的命运的左右。 在这本名为《玉米》的书中,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难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王者,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 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险,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她们焦渴、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 ——通过对“极限”的探测,毕飞宇广博地处理了诸如历史、政治、权力、伦理、性别与性、城镇与乡村等等主题,所有这些主题如同血管在人类生活的肌肤下运行。对我们来说,读《玉米》是经验的苏醒和整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乡土和城镇、那时的日常情境在毕飞宇笔下精确地展开,绝对地具体,因确凿直抵本质。 如果说《青衣》是一次成功的“蜕变”,那么2001年的《玉米》仿佛就是一次“脱胎换骨”。 王家庄是毕飞宇建造的历史风景。如果说借助这一风景,他拥有了对历史的内在视景,那么,毕飞宇对于“文革”的书写,则显示了他对历史的理性认知。和大部分小说家关注文革的“激烈”相比,他关注“文革”的隐性影响。比如在《玉秧》里,你会看到“文革”深深渗入了魏向东等人的生活。不无调侃、讽刺的富于间离效果的讲述,显示了“文革”的“革命性”是如何进入一个“文革”参与者性行为过程的。这是“文革”思维对人们生活的侵入、是“文革”思维如何成为日常生活的深刻象喻。 玉米:毕飞宇,男,1964年1月生,江苏兴化人。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7年毕业于扬州大学文学院(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评论到,毕飞宇的《推拿》恰恰以很 小的切口入手,对盲人独特的生活有透彻、全面的把握。这部小说表现了尊严、爱、责任、欲望等人生的基本问题,所有人看了都会有所触动。被誉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 1、《哺乳期的女人》 2、冯牧文学奖(奖励作家) 3、三届小说月报奖(《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 4、两届小说选刊奖(《青衣》《玉米》) 5、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奖励作家《青衣》《玉米》) 6、两届鲁迅文学奖(《哺乳期的女人》《玉米》) 7、2009年,毕飞宇自愿放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小说家奖; 8、20年3月,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玉米》长篇) 9、20年8月,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10、2014年3月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

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是由美籍华人艾米根据好友的经历写成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纪录者是艾米,但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该书在被张艺谋改编拍摄成电影后,产生了极大地反响。

冒失的脚印

冒失的脚印

冒失的脚印这个集子里的作品主要发表于1994年。1994年,我的创作对中国的当代文学来说当然算不了什么,但是,在我个人,1994年绝对是一段疯狂的时刻。在我编辑这个集子的时候,我自己也非常惊讶,那一段时间里头我怎么就写了那么多的作品的呢? 冒失的脚印:毕飞宇,男,1964年1月生,江苏兴化人。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7年毕业于扬州大学文学院(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评论到,毕飞宇的《推拿》恰恰以很 小的切口入手,对盲人独特的生活有透彻、全面的把握。这部小说表现了尊严、爱、责任、欲望等人生的基本问题,所有人看了都会有所触动。被誉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 1、《哺乳期的女人》 2、冯牧文学奖(奖励作家) 3、三届小说月报奖(《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 4、两届小说选刊奖(《青衣》《玉米》) 5、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奖励作家《青衣》《玉米》) 6、两届鲁迅文学奖(《哺乳期的女人》《玉米》) 7、2009年,毕飞宇自愿放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小说家奖; 8、20年3月,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玉米》长篇) 9、20年8月,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10、2014年3月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PD)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著名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本,也是系列的最后一本。这本书包括霍格沃兹保卫战和哈利与伏地魔的最后决战。英文版的书名是在2006年12月21日在罗琳的网站上公布的。罗琳曾说过,她在近期没有打算再写任何关于哈利·波特的书籍,但是罗琳有说过她有可能会写一个关于魔法世界的百科全书,应该是用于给慈善团体筹资。截至到2007年,罗琳已经花了年用于完成哈利·波特系列。罗琳说过这本书的结尾将包含所有&;他们&;会需要的之前的故事,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写前传之类的小说。

槐聚诗存

槐聚诗存

《槐聚诗存》是著名学者钱锺书(即钱钟书)先生的一本诗词合集。

那个夏天那个秋天

那个夏天那个秋天

关于本书,毕飞宇说:“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有一幅顽固的画面,那就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城市。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学声乐的大学生,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个返城的知青。当我回忆起他们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青衣》和《玉米》的源头就在这本书里,安安静静的,一点蠢蠢欲动的意思都没有。这是一种多么美妙,多么值得期待的期待。” 那个夏天那个秋天:毕飞宇,男,1964年1月生,江苏兴化人。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7年毕业于扬州大学文学院(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评论到,毕飞宇的《推拿》恰恰以很 小的切口入手,对盲人独特的生活有透彻、全面的把握。这部小说表现了尊严、爱、责任、欲望等人生的基本问题,所有人看了都会有所触动。被誉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 1、《哺乳期的女人》 2、冯牧文学奖(奖励作家) 3、三届小说月报奖(《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 4、两届小说选刊奖(《青衣》《玉米》) 5、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奖励作家《青衣》《玉米》) 6、两届鲁迅文学奖(《哺乳期的女人》《玉米》) 7、2009年,毕飞宇自愿放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小说家奖; 8、20年3月,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玉米》长篇) 9、20年8月,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10、2014年3月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钱锺书先生的散文集,收1939年2月以前写的十篇散文,6万字。

周渔的喊叫

周渔的喊叫

《周渔的喊叫》是一篇货真价实的超级前卫情感书。尤其那些崇尚感情、不甘寂寞的读者,可以从中窥得人世间多维另类的爱情,原来这么繁重和凄凉,留住现状与平淡才是真。 本书在淡淡地陈述中,几个多角恋者生活和情感的悲喜交加、启承转合、缠绕萦回,被作者演绎得有声有色、张扬悬念。细细琢磨,《周渔的喊叫》确能引人入境,心有所颤,久存余味,尤其对那种别样的故事甚至有点向往。它充斥离奇、执着、另类、神秘、轮回、幻境的成份,飘荡着一种哲学、宗教的情绪。书中几个多角恋的当事人其言其语和所作所为,超出了自然,超出了道德,甚至超出了法律,亦即超出了常人的想象预料。 《周渔的喊叫》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爱情哲理小说,在梦幻般的故事情境中探讨了保持爱情与维护自我之间的矛盾关系。与周渔分居两地的丈夫陈清每周两次坐火车到省城看她,数年如一日,但渐渐在一味迁就、盲从周渔的过程中,他丧失了自我,对自己的爱情感到了迷茫,这时另一个女人出现了……

公路上的灵魂

公路上的灵魂

中犹混血儿铁红口述实录,滇缅公路秘密史无前例大公开:信仰、爱情和战争直抵人性之旅所象征的公路上每个痛苦而深沉的灵魂。 本书再现了“我”母亲(德国犹太人)所经历的那段著名的为躲避纳粹屠杀逃往中国的犹太难民潮历史。在滇缅公路母亲与中国父亲相识相爱和结婚,在中国遭遇了抗战、内战、土改,终因信仰差异离婚,携“我”回以色列,却卷入中东战争。母亲再嫁在中国认识的美军飞行号,移居美国。长大后“我”毅然回中国寻找生父,却在金三角的另一条公路上,遭遇此生最刻骨铭心的爱情,从毒品世界中觉醒的爱人“罕”为追求真理而献出生命,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三十年后“我”的儿子踏上了伊拉克战场,几乎宿命般经历了与“我”同样的困惑。 本书取材于鲜为人知的真实背景和事件,涉及三次战争、三个国家和三代人,由三条公路串珠而成,作品通过对利益动机、意识形态动机和信仰动机逐层深入探讨了现代战争的本质,以及战争如何影响人生,爱情如何抵抗战争中的“恶”,展示了人类追求真理的勇气、难度和复杂动机。是中国第一部探讨冷战后全球范围战争性质变异奥秘——人类灵魂争战的作品。 公路上的灵魂:北村,本名康洪,1965年9月16日生于中国福建省长汀县,基督教教徒。北村的小说创作是从先锋小说开始,是位带有传奇色彩的有名作家。1981年1985年:就读厦门大学中文系,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1985年8月从厦门大学毕业,任职福建省文联《福建文学》编辑。 1986年:小说处女作《黑马群》发表。《作品与争鸣》选载,作品因写法新颖产生争鸣。 1987年:小说《谐振》刊于《人民文学》12月合刊号,非常有力地揭示了秩序井然的生活是如何推动产生广泛影响。 从19年开始,发表《逃亡者说》等一糸列者说系列小说,计有:1990年:《劫持者说》,1991年:《披甲者说》,1991年:《陈守存冗长的一天》,《归乡者说》1992年:《聒噪者说》。这个系列的小说使北村跻身于中国先锋小说家的行列,被誉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受到批评界广泛关注。 1992年北村个人创作转型,从先锋小说创作转向关注人的灵魂、人性和终极价值的探索,发表了第二糸列的小说高潮,计有:199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施洗的河》、《武则天》,小说《玛

愤怒

愤怒

人的罪有两种,一种是行为的,就是犯的罪行,另一种是心里犯的罪,你虽然没有做出来,但你想做,你在心里已经做了,这叫罪性。不一定要犯出罪行来,但每一个人都有罪性。 这是一部被作家余杰称为“惊心动魄之至”的小说。它读来另人窒息的原因在于,本书的作者不是运用所谓想象力,而是用良心呼求真实,通过纪录片式的风格,描述了主人公李百义从农村逃往城市追求新生活,遭受不公正被迫盗窃、杀人、逃亡和忏悔的残酷遭遇,第一次用小说的方式公开揭示了我们面临的社会的真实处境。 小说通过李百义远走西部的自我忏悔和精神拷问,探索现代中国人的罪和爱。李百义的经历,构成了当代中国重大事件和弱势人群苦难的编年史,也记录了中国人对灵魂深处罪感的自觉、追求爱和公正的烙印。小说故事跌宕、感人至深,或可称之为中国弱势人群生活实录的小说版。是中国文学界罕有的直面黑暗,追求光明的优秀之作。 此次北村推出的新作将“指正”的箭头转向了时代的“恶”与“罪”,用文学的语言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在当今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人群中可能发生的再真实不过的故事。主人公是贫困的农家子弟,在被迫闯入城市谋生的过程中历尽苦难与挫折,在城市暗藏的罪恶渊薮中沉浮抗争。面对巨大的悲伤、巨大的绝望,主人公愤怒了,用自己的罪来洗涮别人的罪。在经历罪恶、参与罪恶、摒弃罪恶后,他最后的选择是通过爱获得救赎。 愤怒:北村,本名康洪,1965年9月16日生于中国福建省长汀县,基督教教徒。北村的小说创作是从先锋小说开始,是位带有传奇色彩的有名作家。1981年1985年:就读厦门大学中文系,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1985年8月从厦门大学毕业,任职福建省文联《福建文学》编辑。 1986年:小说处女作《黑马群》发表。《作品与争鸣》选载,作品因写法新颖产生争鸣。 1987年:小说《谐振》刊于《人民文学》12月合刊号,非常有力地揭示了秩序井然的生活是如何推动产生广泛影响。 从19年开始,发表《逃亡者说》等一糸列者说系列小说,计有:1990年:《劫持者说》,1991年:《披甲者说》,1991年:《陈守存冗长的一天》,《归乡者说》1992年:《聒噪者说》。这个系列的小说使北村跻身于中国先锋小说家的行列,被誉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受到批评界广泛关注。 1992年北村个人创作转型,从先锋小说创作转向关注人的灵魂、人性和终极价值的探索,发表了第二糸列的小说高潮,计有:199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施洗的河》、《武则天》,小说《玛

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是由清代满族文学家文康所著,又名《金玉缘》、《日下新书》,是我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小说长达40回,讲述的是安学海父子仕途生活,描绘了整个社会特别是官场的腐败和黑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广大读者的好评,有人甚至称其为&;一时杰作&;,影响之大,自不待言。 马从善《儿女英雄传序》说作者少时家门鼎盛,晚年诸子不肖,家道败落,他块处一室,“著此书以自遣”。鲁迅说:“荣华已落,怆然有怀,命笔留辞,其情况盖与曹雪芹颇类。惟彼为写实,为自叙;此为理想,为叙他。”(《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小说作者虽与曹雪芹的境况相似,但没有曹氏那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超拔凡俗的审美情思,只是一个皈依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的世俗之人,写作此书,实是要在精神幻想中圆一个补天的梦。所以曹雪芹写的是罪恶世家的衰败史;而他写的则是积善世家的发皇史,因此,浓重的封建道德说教、陈腐的纲常名教观念以及玉堂金马、夫荣妻贵的庸俗人生理想成为小说的主要思想缺陷。 然而,《儿女英雄传》是一部深于人生阅历之作,加之艺术手腕圆熟高妙,熔侠义、公案、于一炉,仍不失为一部雅俗共赏之作。书中较成功地塑造了英风侠概的十三妹形象。孙楷第考证十三妹的形象渊源于明代凌濛初的《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和清人王士祯的《女侠》(《池北偶谈》卷二六),然而该二则中的人物形象仍然比较苍白,不脱诡秘之气。可以说,直到文康笔下,才完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间侠女形象。作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名教的束缚,赋予十三妹以民间侠义色彩。这个出身宦门的女子,身怀绝技,遁迹深山,蔑视权臣,目无王法,由一腔不平之气激成一副游戏三昧的性情。小说着重刻画了她拯人于穷途末路的义骨侠肠。从悦来店寻根究底,到能仁寺歼灭凶僧,赠金联姻,借弓退寇,生动地表现出她襟怀磊落、肝胆照人的豪侠气概。文康笔下的十三妹,心高气傲,豪爽天真,口角锋利逼人,又带几分诙谐风趣,个性鲜明,气韵生动。在她铲除人间不平的侠义行为上寄寓着人民的审美理想。她最终成为安家的贤德媳妇,恪守三从四德,热衷荣华富贵,前后面目迥异。作家立意要收服“十三妹这条孽龙”,“整顿金笼关玉凤”(第十六回),把她送入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去作为最终的归宿,与其他侠义公案小说之将侠士送至清官手下,表现了同样的思想趋向。“儿女英雄”模式的确立,又为侠义、的合流推波助澜。 《儿女英雄传》具有切近世态人情的长处,所谓“描摹世态,曲尽人情”。作家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面。诸如官场的鬼蜮横行,下层社会的光怪陆离,悦来老店、天齐庙会的喧阗扰攘,以及当时的各种典章礼俗,无不写得细腻真切。首回写蹭蹬场屋的五旬老翁安学海赴考、候榜前光景,笑中有泪,不逊于《儒林外史》笔墨。第二十八回叙安、何结亲,文字花团锦簇,满洲贵族婚礼的一应仪注,皎然揭诸眉睫之下。人物描写也有相当的功力,安学海忠厚善良而不免迂腐,张金凤内刚外柔而深心周密,邓九公豪爽拙直,张老夫妻又怯又土,各具风神。 《儿女英雄传》采用市井细民喜闻乐见的评话形式,如同对读者当面娓娓而谈,还不时地忙中偷闲从旁插话,点明筋节,或则插科打诨,妙趣横生,深得评话艺术之阃奥。小说结构的翻新出奇,亦为一时所仅见。曼殊称誉此书前半部,结构“佳绝”。作家善用伏笔,巧设悬念,悦来店、能仁寺数回,小说主人公十三妹的行动云遮雾罩,藏头露尾,作了如许一番惊天动地的事,却似“神龙破壁腾空去,夭矫云中没处寻”(第十回),直到第十九回方才道破她的真名实姓,全然打破了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的套数。此书尤为擅长的则是它纯熟、流利的北京口语。胡适揄扬说:“他的特别长处在于言语的生动,漂亮,俏皮,诙谐有风趣。”(《儿女英雄传序》)《儿女英雄传》开创了地道的京味,不论叙事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写得鲜活,于俗白中见风趣,俏皮中传神韵。《儿女英雄传》语言的成功,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小说的创作,成为京味小说的滥觞。《儿女英雄传》的拟评话形式与醇正的京腔京韵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貌。 儿女英雄传:文康,清代小说家。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号燕北闲人。满族镶红旗人。道光初年至光绪初年在世,生卒年未详。他是大学士勒保的孙子,曾任过理藩院郎中、 徽州知府,后被任命为驻藏大臣,因病未能赴任。他出身显贵,早年家世盛极一时;晚年诸子不肖,家道中落,以至于家中物品变卖殆尽。文康当时独居一室,仅有笔墨相伴,有感于世运变迁、人情反复,便以警教式的理想化的笔触,撰写完成了长篇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原书53回,今存41回。作品宣扬了旨在维护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道德风范,明确显现出作者的阶级局限性。然而作品亦有可取之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丑恶现实,揭露了封建官场政治的黑暗;展示出晚清时代科举、礼仪及市井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真实情状,描绘了若干满族生活的特有场景。作品娴熟地运用北京口语,并且采用评话形式,绘声状物,深刻感人,遂能广泛流传于世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网站地图 粤ICP备15010458号

Copyright(C)2025 ALLRights Reserved 圆叶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