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廷相的重要哲学著作。书分上、下两篇,成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四月,同年十月由后学谢镒刻印。 书中着重阐述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指出“元气之上无物故元气为道之本”以及“有虚即有气有气即有道”的论点。认为太极不是“理”,而是先于天地、无象无数的“混沌未判之气”,指出程朱的“理为气本”实是老庄思想的“改易面目立论耳”,主张宇宙万物“变而不常”,认为所谓“道一而不变”是“庄老之余绪”。批判了天人感应论,说谶纬迷信是“假托圣经以售邪诬之说”。书中还提出人的认识“必藉见闻思虑而知”,“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的思想,批评程朱理学将德性之知“以为大知”,是“不思甚矣”。主张“性生于气”,批评了本然、气质二性之说。 《雅述》和《慎言》一样,向为明清学者所重视。黄宗羲、王夫之等著名思想家都受它较大的影响。
《橘录》是中国最早的柑橘专著。又名《永嘉橘录》、《橘谱》。作者韩彦直,字子温,陕西延安府肤施县人。南宋名将韩世忠长子。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31),卒年不详。书成于78年作者“知温州”任内。有多种版本行世。近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国也有流传,不少柑橘著作都加以介绍和引用,受到许多果树园艺学者的重视。 《橘录》三卷,卷上、卷中叙述柑橘的分类、品种名称和性状,卷下阐说柑橘的栽培技术。本书第一次将柑橘类果树区分为柑、橘和“橙子之属类橘者”三大类,柑分8种橘分14种,“橙子之属类橘者”分5种并叙述每个品种的植株形态、果实大小、食味品质和产地来源等。在栽培技术部分分别述说种治、始栽、培植、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制治和入药等各项技术环节,都有实际参考价值。如在“种治”中指出温州当地的柑橘都以朱栾为砧木,很耐斥卤,因而在涂泥上种植时“实大而繁,味尤珍,耐久不损”;同时,以朱栾为砧木的柑橘嫁接技术,在历史上也属首次记载,且至今仍在应用。此外,对病虫害的防治、用河泥壅根施肥、采摘和贮藏方法等都提出了精辟的论述。 《橘录》的作者韩彦直,南宋时人,祖籍延安。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长子,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31),卒年不详。曾任“司农少卿”,后来长期担任地方官,特别是在永嘉(今温州)任“知州”时,由于当地盛产柑橘,作者就地采访,写成此书。所以又名《永嘉橘录》。据作者自序所记,成书于宋孝宗淳熙五年(78)。 《橘录》分上、中、下三卷,并有作者“自序”一篇。上、中两卷,主要记载了当时温州一带的柑橘品种(包括一部分种),共有27个品种或种。其中柑有8种:真柑(又名乳柑)、生枝柑、海红柑、洞庭柑、朱柑、金柑、木柑、甜柑;橘分14种:黄橘、塌橘、包橘、绵橘、沙橘、荔枝橘、软条穿橘、油橘、绿橘、乳橘、金橘(可能属金柑属)、自然橘(可能是指橘的实生苗)、早黄橘、冻橘;还有橙(一作枨)属5种:橙、朱栾(可能是酸橙的变种)、香栾(可能是酸橙)、香圆、枸橘。《橘录》对每一品种的描述,包括:树冠形状,枝叶生长状态,果实的大小和形状,果实成熟期的早晚,果皮的色泽、粗细以及光泽程度,果皮剥离的难易,瓤囊的数目与分离的难易,果实的风味,种子(核)的多少等等。并且还指出了每个品种命名的依据,以及品种的适应地区。 下卷分为:种治、始栽、培植、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制治、入药九节。对当地橘农的栽培经验,总结十分详尽。书中指出柑橘宜斥卤之地,并注意到土壤的种类,特别是土壤酸度对柑橘品质的影响,凡圃之近涂泥者,实大而繁,味尤珍,耐久不损。《橘录》总结的“高畦垄栽”经验,在当地一直沿袭至今。在施肥中,强调冬夏两季都要施肥,反映了常绿果树的特点。在防治病虫害方面,书中明确指出柑橘所受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种由藓(真菌)引起;一种由蠹(在树干中蛀食的多种幼虫,也称蛀虫)引起。前者通过刮除病原菌、剪去多余的枝叶以增进果林的通光透气性,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后者可以从蛀穴中将虫钩出,然后用木钉将洞穴填死,以达到治除的目的。这种除虫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在果实采摘方面,韩彦直指出要用小剪刀在平蒂的地方剪断,轻放筐中,细心保护。收采、贮藏要摒开酒气。在贮藏的过程中,要勤于检查,十日一翻,有烂的及时检出。这些做法,也都为后人所遵循。书中还介绍了一种连枝掩埋的储藏方法,并指出了这种方法的优 --
先秦道家著作。其说大抵本于黄老而杂以刑名。《汉书?艺文志》云作者为“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说:“鹖冠氏﹐楚贤人﹐以鹖为冠﹐因氏焉,鹖冠子著书”与《汉书》相合。该书《王铁篇》有柱国﹑令尹等楚官名﹐足见鹖冠子确为楚人。鹖冠子生于战国时期,终生不仕,以大隐著称。史评鹖冠绵绵亟发深言。。奇言奥旨每每有也。其弟子庞煖在仕途的辉煌令天下多少怀才不遇之能士心跳目眩。杜甫、陈子昂、刘勰等人不仅以鹖冠子自喻,而且对《鹖冠子》一书博辩宏肆的文辞、天下大同的政治主张也称道不已。《鹖冠子》行文古奥典雅用辞古雅含蕴字里行间中,处处表现出“道化腐朽为神奇,润物万物而无声”的神奇而不可抗拒的力量。唐代大儒韩愈赞叹道:“使其人遇其时,援其道而施于 鹖冠子道家著作,传为战国时期楚国隐士鹖冠子所作。原著不分篇,后世因内容而分篇,最终定为十九篇。[2] 作者不详,《汉书~艺文志》称作者是“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也说:“鹖冠氏﹐楚贤人﹐以鹖为冠﹐因氏焉。鹖冠子著书。”《鹖冠子》一书大多阐述道家思想,也有天学、宇宙论等方面的内容。《汉书?艺文志》着录一篇,列之于道家清人王人俊辑《鹖冠子佚文》一卷。 唐代柳宗元作《辩鹖冠子》一文,认为此书“尽鄙浅言也,吾意好事者伪为其书。”遂论断它是伪书。自是以来,《鹖冠子》是伪书几成定论。后世多认同此为伪书。[3]近代学者吕思勉指出:“此书词古意茂,决非后世所能伪为,全书多道、法二家论,与《管子》最相似。”[4]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帛书,有学者研究发现,《老子》乙本卷前的古佚书有里不见于别书而与《鹖冠子》相合的内容,证实了《鹖冠子》是战国时著作。证明此书并非伪书。确属黄老一派道家著作。
《宋高僧传》凡三十卷。又称大宋高僧传。宋代赞宁(919~1002)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书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纂,继唐代续高僧传之后,集录由唐太宗贞观(627~649)年中至宋太宗端拱元年(9)止,凡三四三年间之高僧传记。因于左街天寿寺编修完成,故又称天寿史。原书之序谓正传五三三人,附见一三○人;实则正传五三一人,附见一二五人。 赞宁(919~1001)北宋僧人,佛教史学家。俗姓高。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 后唐天成年间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入天台山受具足戒,精研三藏。后往灵隐寺,专习南山律。与人谈论,辞辩纵横,有律虎之称。内学之外,兼善儒、老、百家之言,博闻强记,擅长诗文,声望日增,为吴越王钱俶所敬,署为两浙僧统,赐明义示文大师号。 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俶降宋。他以花甲之年奉阿育王寺真身舍利来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太宗见之于滋福殿,多次宣召,赐予紫衣及通慧大师号,入翰林院。 六年,充右街副僧录。 七年,又奉诏回杭州编纂《大宋高僧传》,历时七年成书30卷;受到太宗褒奖,命僧录司编入大藏流通。 淳化元年(990)任左街讲经首座,翌年任史馆编修。 至道元年(995)掌洛京(今河南洛阳)教门事。 咸平元年(998)加右街僧录。 次年迁左街僧录。 他向以学识广博知名,太平兴国初叠奉诏旨编修《大宋僧史略》3卷,记载佛教事务及典章制度的起源和沿芏。
此书15卷,每卷分若干标题,每个标题下或作综合论述,或分记若干有关故实,大致前三卷汇录科举制度掌故,其余十二卷按类记叙科举士人言行。记叙详细、生动,但又很少神奇怪异;且次序较有系统,多为选举志所未备。 WIAO 王定保,字翊圣,吴融之婿,南昌(今属江西)人。光化三年,(公元900年)举进士及第。唐末避中原之乱入湖南,不见遇马殷,遂入岭南,附于刘氏无北归意,任南汉宁远军节度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职。著有《唐摭言》十五卷。 唐末光化进士,吴融之婿,南昌人,字翊圣。其生平事迹,人们知道得很少,据《十国春秋》、《五代史》,知他生于唐咸通庚寅岁(870年),卒年不详,据《四库全书提要》说,当在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以后。他早年曾与安徽的曹松隐居庐山,唐光化三年(900年)中进士第,随后南游湖湘,任容管(今广西南宁市南)巡官。这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即避难于广州,在节度史刘隐处为幕客。公元917年,刘隐去世,其弟刘龑图谋称帝,建立南汉国,担心王定保不服从,于是派遣他出使荆南。当他完成使命返回时,刘龑已登基做了南汉皇帝。
《洞玄子》的作者真实姓名和生平年代很难查考,一说洞玄子为唐代道家张鼎之号,其他来源均无从考证。 此书从丹波康赖的《医心方》中籍出,首尾连贯,似为完帙。洞玄子自言曰:“至于玄女之法,传之万古,都具陈其梗概,仍未尽其机微。余每览其条,思补其阙,综习旧仪,纂此新经。”由此可知此书是综合古代房中著作,补缺阐微的,其内容出入于《隋志》、《唐志》所载《素女经》、《玉房秘诀》之间,语言多似元朝人绮语,则可大致推知此书乃唐人所作。 该书十分强调房中气功导引,认为房室之事要循天地之法,遵阴阳之理,方可养性延龄。例如: 洞玄子曰:夫天生万物,唯人最贵。人之所上,莫过房欲。法天象地,规阴距阳。悟其理者,则养性延龄;慢其真者,则伤神夭寿。 但是,《洞玄子》一书的最大特点是对古代房室交合艺术的全面论述,是对房事的体位、方法的全面总结。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其它古代医书中虽然也有论及,但没有超过《洞玄子》的。例如,关于具体的交合动作,《合阴阳》中有“十修”、“八动”;《天下至道谈》有“八道”,《素女经》中有“伸缩俯仰、前却屈折”八事;而《洞玄子》则归纳为“九状”、“六势”,充分说明了房事艺术的丰富和多样。这种研究,可以为帝王、贵族、官僚、豪绅的淫乐服务,也可以增强一般夫妻的感情,使夫妻琴瑟相和,生活幸福美满。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在萧子显撰写齐史之前,已有多部齐史问世,如沈约所撰《齐纪》、刘陟所撰《齐纪》等,今只有萧子显的《南齐书》流传下来。《南齐书》成书时原名《齐书》,后亦称《齐史》,至北宋,为区别于唐代李百药所撰的《齐书》,始改称为《南齐书》,而称后者为《北齐书》。 《南齐书》原有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计有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另有序录一卷,述作书义例和目录,亡佚甚早。志基本沿袭《宋书》八志,唯去《律历志》而增《舆服志》,改《符瑞志》为《祥瑞志》,其中以《州郡志》与《百官志》尤具史学价值,不过《州郡志》也因不著户口而为人诟病。《南齐书》还以“史臣曰”的形式阐发史论,亦具特色。 HTTP:WT 萧宏(473~526年5月13日)中国南朝梁皇族。字宣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六弟,官至侍中、太尉。梁武帝攻占建康(今江苏南京),以之为中护军,卫戍京师。天监元年(502)封为临川王,迁扬州刺史。天监四年,奉诏都督南北兖、北徐、青、冀、豫、司、霍八州北讨诸军事。梁军器械精新,军容极盛。攻占梁城,驻兵洛口(今安徽怀远附近),畏缩不前,夜遇暴风雨,弃军逃亡,致使数十万大军溃散。后迁太尉、骠骑大将军等职,领扬州刺史20余年。极尽搜括聚敛之能,有库房百间,积钱3亿,绢帛、奇珍无数。豫章王萧综作《钱愚论》讽之。武帝见其无政治野心,亦不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