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年间,龚自珍的一首闲诗惹起一段轰动京城的丁香花诗案;为此王妃顾太清被逐出王府,从此沉落市井,龚自珍引疚自责,浪迹山水,一生的悲欢离合虽多彩多姿,却只留下几首新词,几行断肠句随身百轴字平安,知世无如屠钓宽;耻学赵家臣宰例,归来香火乞祠官。李商隐为了一首牡丹诗,竟致坎坷终身;如今龚定庵亦像李商隐一样,遭人妒忌,为人所馋,而以他的清词丽句,作为证据。才人命薄,千古一辙;魏仲英黔念着空山徙倚倦游身,梦见城西阆苑春的《丁香花》诗,叹口气自语:不遭人妒是庸才! 丁香花:高阳(19年1992年),一说生于1926年。为当代作家,以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高阳原为许姓郡望,许晏骈以此发表其所有的小说作品。浙江杭州人。其父许宝璞为清秀才,壮年早逝,由母亲教养成人。抗战结束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学中途退学,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书记,后在1949年随军赴台湾,驻居冈山。于军中刊物、文艺活动中显露才华。1957年任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秘书,开始进入台北文坛,文名渐起。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以及《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1951年,高阳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一生创作颇丰,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高阳的作品中对于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 高阳先生清史论述力作《柏台故事》、《同光大老》、《翁同龢传》和晚年的著作《清朝的皇帝》在关于清史疑问处的考证和发
英国作家威勒德·普赖斯的名著《哈尔罗杰历险记》的第九部。“你们在向死亡靠近,”首领警告他们,“这里的群山会把你们吞噬掉,使你们粉身碎骨。”为了寻找罕见的大白象,哈尔和罗杰来到赤道。尽管有天不怕、地不怕的俾格米人帮助,他们还是连连受挫,看来俾格米首领关于厄运的预言马上就要应验了。后来,首领的儿子被绑架了,哈尔和罗杰跟踪追击,发现了一群可恶的奴录贩子,领头的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家伙。
从事写作以来,二十余年心血所积,得书若干,计字又若干?说实话连我自己都不甚了了,约略而计,出书总在六十部以上;计字则平均日写三千,年得百万,保守估计,至少亦有两千五百万字。所谓著作等身,自觉无忝。上下五千年,史实浩如烟海,所以我的小说题材,永远发掘不尽;更堪自慰的是,以台湾为中心的世界华人社会,无一处没有我的读者。有些读者奖饰之殷,期勉之切,在我只有用惭感交并四个字来形容心境。行年六十有五,或许得力于凡事看得开,更应庆幸于生活在自由自在、不虞匮乏的大环境中,所以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可说并未老化;与笔续盟,二十载可期。不过今后的笔墨生涯,一方面从事创作;另一方面亦须整理旧稿。新作单行本将仅交由联经及远景两家出版事业公司印行。 写人情,高阳写出了怨而不怒、冷静客观的气质;写斗争,高阳切中了权力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写风格,高阳更为读者勾绘出一幅绚丽壮阔、气质非凡的景致,堪称一部民俗变迁史。然而,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上获得了肯定,产量更是惊人。——杨明(作家)
同治二年冬天,谁都看得出来,太平军已成强弩之末。东南半壁的军务,在节制五省将帅的两江总督曾国藩主持之下,李鸿章用沪平吴,以上海为基地,光复了苏州、无锡,向常州进兵;左宗棠经营浙江,自浙西节节往前推进,已经迫近杭州;曾国藩的胞弟,湘军称之为九帅的曾国荃全力进攻金陵,对太平天国的天京,已完成了大包围的部署。天王洪秀全众叛亲离,困处愁城,除了不时喃喃自语:铁桶江山,你们不扶。自有人扶以外,束手无策,自己都不知道毕命于何时? 恩怨江湖:高阳(19年1992年),一说生于1926年。为当代作家,以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高阳原为许姓郡望,许晏骈以此发表其所有的小说作品。浙江杭州人。其父许宝璞为清秀才,壮年早逝,由母亲教养成人。抗战结束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学中途退学,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书记,后在1949年随军赴台湾,驻居冈山。于军中刊物、文艺活动中显露才华。1957年任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秘书,开始进入台北文坛,文名渐起。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以及《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1951年,高阳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一生创作颇丰,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高阳的作品中对于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 高阳先生清史论述力作《柏台故事》、《同光大老》、《翁同龢传》和晚年的著作《清朝的皇帝》在关于清史疑问处的考证和发
嘉靖二十六年六月,日本的贡船,同时也是勘合贸易船,到达明朝唯一开放给日本的宁波海口。共是四艘双桅大帆船,六百名身分极其复杂的日本人其中大部分是日本九州西南,如长崎、萨摩、大隅一带的的海盗,中国人叫他们倭寇。日本执政的将军义晴所遣的正使策彦周良,照例向宁波的地方长官申请入口,缴验勘合。这是永乐初年的约定,日本来中国的贡船与商船,中国去日本的使节船与商船,都须携带礼部制定的勘合,每船一道。中国船所持的是日字号,日本船所持的是本字号。策彦周良呈验的勘合,乃是嘉靖十九年所新颁,从本字一号到四号,与底簿所载,完全相符。 草莽英雄:高阳(19年1992年),一说生于1926年。为当代作家,以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高阳原为许姓郡望,许晏骈以此发表其所有的小说作品。浙江杭州人。其父许宝璞为清秀才,壮年早逝,由母亲教养成人。抗战结束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学中途退学,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书记,后在1949年随军赴台湾,驻居冈山。于军中刊物、文艺活动中显露才华。1957年任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秘书,开始进入台北文坛,文名渐起。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以及《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1951年,高阳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一生创作颇丰,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高阳的作品中对于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 高阳先生清史论述力作《柏台故事》、《同光大老》、《翁同龢传》和晚年的著作《清朝的皇帝》在关于清史疑问处的考证和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和着高渐离的筑声,捧着樊於期的首级,带着徐夫人亲铸之剑,荆轲踏上了刺秦的不归路而卓尔不凡的荆轲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燕国公主为他殉情时嘴角的那一抹微笑从怀州河内来到榆次的荆轲,已经相当狼狈子,除去一剑一马,别无长物。前路茫茫,去既不能,而囊无余资,留亦不可,这进退之间,简直没有主意可打。但是,以他脸上的神情,怎么样也看不出他这天的晚餐还没有着落。这就是养气的功夫。他颇自矜他的这份修养;自然,矜持也是在心里,从不会摆在脸上。 荆轲:高阳(19年1992年),一说生于1926年。为当代作家,以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高阳原为许姓郡望,许晏骈以此发表其所有的小说作品。浙江杭州人。其父许宝璞为清秀才,壮年早逝,由母亲教养成人。抗战结束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学中途退学,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书记,后在1949年随军赴台湾,驻居冈山。于军中刊物、文艺活动中显露才华。1957年任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秘书,开始进入台北文坛,文名渐起。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以及《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1951年,高阳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一生创作颇丰,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高阳的作品中对于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
融艺术想象与历史考辨于一炉,复原曹雪芹及其家族荣辱兴衰的人生画卷;上至军国大事,下至市井逸闻,尽入笔端;小说笔法,史家眼光,自成一家之言。高阳是华人文学界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取得创作辉煌成就的重要作家之一;是将学术性和通俗化成功地结合与融汇在文学创作中,并且在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海外华人地区以及日本等国家蠃得大量读者、被誉为有村镇处有高阳的优秀作家;是人品和文品相一致,人称诚属传统式文人,然有新时代之观念,洒脱飘逸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风范和儒道精神的极有个性的人物,而高阳的具有史诗性、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正是作家已经攀上艺术高峰的主要标志。 三春争及初春景:高阳(19年1992年),一说生于1926年。为当代作家,以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高阳原为许姓郡望,许晏骈以此发表其所有的小说作品。浙江杭州人。其父许宝璞为清秀才,壮年早逝,由母亲教养成人。抗战结束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学中途退学,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书记,后在1949年随军赴台湾,驻居冈山。于军中刊物、文艺活动中显露才华。1957年任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秘书,开始进入台北文坛,文名渐起。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以及《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1951年,高阳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一生创作颇丰,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高阳的作品中对于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 高阳先生清史论述力作《柏台故事》、《同光大老》、《翁同龢传》和晚年的著作《清朝的皇帝》在关于清史疑问处的考证和发
柏台故事以谈科道的轶事为主,兼及讲官,并附记有关人物。柏台之名起于汉朝。御史府中多植柏树,而朝廷禁省,统称台阁,所以御史府别称柏台。至明朝设都察院,与六部平行,合称七卿。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称为台长;正途出身授职监察御史,称为入台。特设而无专署的,有六科给事中,习惯上通称为垣,与台相对。如谓台垣即包括御史、给事中在内。台垣皆为言官,但两者常成水火,是明朝政治上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在台湾,高阳与另一位著名家南宫搏齐名,但南宫的小说题材多集中于宫闱内部的争斗倾轧,无论在视野的开阔和见识的高卓上都无法与高阳相提并论。与大陆近年走红的二月河相比,后者更多地以现代人的意识诠释古代人的言行,而高阳更侧重揣摩古人的本来意图,二者可以说各有千秋。
隋朝末年,炀帝昏淫无道,奸臣专权朝政,天下大乱,烟尘四起;风尘中自有侠义豪情,患难中当见肝胆相照。杨府歌伎红拂女冒险搭救被杨素追杀的三原侠士李靖;反隋义军首领虬髯客亦鼎力相助,三人结下深厚友谊贞观年间,李世民已不能容忍当年有恩于自己的虬髯客。 风尘三侠:高阳(19年1992年),一说生于1926年。为当代作家,以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高阳原为许姓郡望,许晏骈以此发表其所有的小说作品。浙江杭州人。其父许宝璞为清秀才,壮年早逝,由母亲教养成人。抗战结束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学中途退学,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书记,后在1949年随军赴台湾,驻居冈山。于军中刊物、文艺活动中显露才华。1957年任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秘书,开始进入台北文坛,文名渐起。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以及《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1951年,高阳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一生创作颇丰,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高阳的作品中对于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
古今公子中,除战国四君以外,多姿多彩莫如明末四公子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完绝一时。纸醉金迷,笙歌达旦的秦淮河畔销金窟中,多少旖旎韵事,多少缠绵风情。 , 明末四公子:高阳(19年1992年),一说生于1926年。为当代作家,以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高阳原为许姓郡望,许晏骈以此发表其所有的小说作品。浙江杭州人。其父许宝璞为清秀才,壮年早逝,由母亲教养成人。抗战结束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学中途退学,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书记,后在1949年随军赴台湾,驻居冈山。于军中刊物、文艺活动中显露才华。1957年任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秘书,开始进入台北文坛,文名渐起。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以及《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1951年,高阳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一生创作颇丰,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高阳的作品中对于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 高阳先生清史论述力作《柏台故事》、《同光大老》、《翁同龢传》和晚年的著作《清朝的皇帝》在关于清史疑问处的考证和发
康熙废立太子,几经波折,雍正以异常巧妙的手法,撰改遗诏,夺得皇位!大规模屠戮的异己使雍正背上了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的罪名!乾隆继位大赦天下,为父补过却发现自己并非太后亲生高阳以大量历史典故勾勒出康乾盛世,多少引人注目的风流韵事,政争波澜 ? 乾隆韵事:高阳(19年1992年),一说生于1926年。为当代作家,以著称,精通清代历史掌故。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高阳原为许姓郡望,许晏骈以此发表其所有的小说作品。浙江杭州人。其父许宝璞为清秀才,壮年早逝,由母亲教养成人。抗战结束后,从事新闻工作。大学中途退学,考入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书记,后在1949年随军赴台湾,驻居冈山。于军中刊物、文艺活动中显露才华。1957年任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秘书,开始进入台北文坛,文名渐起。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以及《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1951年,高阳开始了他的创作历程。一生创作颇丰,著作约90余部,105册,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岩全传》三部曲、《慈禧全传》等。高阳的作品中对于清代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为拿手的部分。 高阳先生清史论述力作《柏台故事》、《同光大老》、《翁同龢传》和晚年的著作《清朝的皇帝》在关于清史疑问处的考证和发
淅淅沥沥的雨声,一直未停;北风渐紧,南屋纸窗整夜被吹得噗嗤、噗嗤地响着,以致于郑徽一宿都不能安枕,直到东面皇城内隐隐传来晓钟的声音,他才睡去。一觉醒来,觉得室内特别明亮,侧身看去,新糊的窗纸,白得耀眼;定神细听,雨声风声都已不知在什么时候静息;虽然没有阳光,却是个晴天。郑徽陡觉精神一振。已到长安四天,一直为雨所困,想观一观光,看一看朋友,都不方便,今天可非得作个竟日之游不可了!他这样在想。于是,他匆匆推被而起,拔闩开门;四个家僮,都穿着青布长袍,在外厢伺候,看见主人起身,一齐躬身问过早安,然后有的打扫卧室,有的伺奉盥沐,有的准备早食,静悄悄地各司所事。 李娃原名李亚仙,是唐代天宝年间京都长安的一位烟花女子,以重情仗义而被人们誉为义妓。她抛弃繁荣,助其所爱,更能谨守妇道,严整治家,因而被朝廷封为汧国夫人,一个出身卑贱的妓女竟能获此殊荣,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要解其中原由,还需先从郑元和讲起。唐代(748年),无锡有个状元姓郑名徽字元和的书生,祖籍荥阳。天宝年间随父郑仁仰任常州刺史迁居毗陵(无锡)三皇街。郑元和少年天资聪慧,其父常以吾家千里驹自豪。不到二十岁就通过了地方的科举考试,取得入京参加会试的资格。在京城结识了妓女李亚仙,并且相爱,与李亚仙形同夫妻,如胶似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