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先生是海内外文坛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治学严谨学贯中西著述丰富多彩作品独树一帜豪放兼婉约风趣而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海内外读者所注目。 这些发自牢狱的信件,集知识性、趣味性于慈爱之中,表现出伟大的父亲对女儿的最大恩德与关怀。虽这些信件可算是不成格局中的一些破格出局的例外。一世之有感于父女之情,忧患之书著,必将啼笑以视斯文。
著名作家毕淑敏推荐并作序 你一定要读这本书。它赠与了你一个神奇的机会,书页为斧砍出一条秘道,让你从现实的密林潜回以往,你会了结夙愿荡涤脏腑并对这一体验刻骨铭心坚信不疑。这同任何信仰和科学无关,只和我们的心灵和情感有关。为了拥有这样一个温暖而奇妙的瞬间,你需要这份阅读。——毕淑敏2007317 本书的主人公,中年男子查理在生活中处处碰壁:他是个不成功的退役棒球运动员,婚姻中途触礁,与女儿缺乏沟通。当他发现就连女儿的婚礼也不愿邀请他参加、自己成了个彻头彻尾的孤家寡人时,心理彻底崩溃,驾车自杀。当他在生与死的交界地带徘徊时,突然看见了多年前死去的母亲。母亲(或者说是母亲的幻象、幽灵……)领着他回到过去,在往昔岁月里再逗留一天。在这一天里,母亲带着查理去拜访了几个人,有的对他的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有的却全然陌生;在这个过程中,查理对自己这一生的回忆穿插其中,有些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家庭秘密被渐渐揭开,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令查理回顾、自省乃至醍醐灌顶的旅程。对于家庭和人生,查理在这一天里的感悟,要比他过去的大半生还要多。这一天结束之后,母亲消失,查理被抢救成功,重返人间,以积极而豁达的态度度过余生。 让某个辞世已久的亲人,陪你再过一天。只有一天。如果可以如愿,你需不需要这样的机会? 机会,在一个尴尬的时刻,落到了查尔斯·贝奈特头上。这位退役棒球运动员在挫折与酒精的消磨中, 已经找不到任何活下去的理由——事业碰壁,婚姻破裂,酗酒成瘾,众叛亲离,就连女儿的婚礼都不愿意让他露面……查尔斯起了轻生之念,他以为只要一辆高速运行的汽车,一次忘我的狂奔,就可以挥手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电光火石中,他的肉身徘徊在此境与彼岸之间;恍然苏醒,他竟然看到了多年前就意外去世的母亲。 母亲引他走进昨天。昨天是一个又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场又一场角度诡异的悲喜剧,一串又一串彼此纠缠的心结。沿着母亲指的路,查尔斯的归宿究竟通往何方?一日顿悟,是否足以改变一生? …… 再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周围全是掉落的树枝、树杈、树叶。石头压着我的胸口和肚子。抬起下巴,我看到了:年少时的棒球场,沐浴在晨光中,还有球场边的两个球员候场区,以及投手站立的地方那撮隆起的尘土。 还有,我妈妈,我去世多年的妈妈…… 我几乎不能动弹。但她的手臂环绕着我,我再一次感觉到她抱起了我,空气划过我的脸庞。我看到的只是黑暗,好像我们在一张长长的黑幕布后飞行。突然间,黑幕布拉开了,我的眼前出现了星星。成千上百的星星,她放下我,让我躺在湿漉漉的草地上,把我受伤的灵魂还给这个世界…… 米奇·阿尔博姆对于人生的感悟,如同一粒生生不息的种子,自《相约星期二》萌生,于《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中划出了一道悠长的弧线,落到《一日重生》,便稳稳地扎下根来。土壤是世态人心,根是爱。
《天黑以后》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比较特别的一部小说,是其迈向新小说的标志性杰作。讲述了东京冬日深夜点到清晨6点的故事。 就在《挪威的森林》在中国销售超过100万册之时,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引进了村上春树最新长篇小说《天黑以后》,该书不仅再度出现了中国人的形象,更以象征手法,描绘了隐匿于日本社会纵深处的一种“恶”,隐含着作家对日本民族的批判和对于这个民族未来向何处去的担忧。 《天黑以后》仍然采用村上春树最擅长的平行线结构,以即将去北京留学的女孩玛丽救助一名被日本恶客凌辱的中国女孩这一情节展开故事。与我们熟悉的村上小说不同,《天黑以后》不再是创造都市的落寞或奇遇,不再是把玩孤独,取代西方爵士乐和窗外霏霏细雨的是深夜时52分开始发生在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里的恶———因受害一方不敢报警而可能永远消失在异国夜幕下的恶,掩盖在衣冠楚楚下的普通人的恶。 故事发生在冬天的东京,时间跨度只有晚上12点到早晨6点七个小时,采用两条平行线结构,分别叙述一对年轻的姐妹,一个在黑夜中昏睡,一个在思考和行动。 女孩十九岁,漂亮,是由不法中国人偷运到日本被迫接客的“妓女”。小说开始不久,悲惨场景就出现了:天黑以后她在情爱旅馆接客时,因突然来了月经而被一个叫白川的日本人打得鼻青脸肿,衣物也被抢走,赤身裸体蜷缩在墙角吞声掩泣,床单上满是血迹。半夜在餐馆里独自看书的女主人公玛丽因为会讲中国话,通过吹长号的大学生高桥的介绍,被旅馆女经理找来当翻译处理这场“麻烦”,故事情节由此铺展开去。 村上在书中塑造的白川,可以说是日本这个民族“恶”的典型,他敬业、勤奋、文质彬彬,但生活刻板,观念顽固,施暴后行若无事,还继续加班,丝毫没有作恶的意识。著名翻译家林少华教授在译后记中写道:“这种恶,既不同于恐怖分子的恶和极权主义的恶,又不同于太平洋彼岸霸权主义的恶,更不同于杀人放火等一般刑事犯罪分子的恶,它发生在日本社会又不局限于日本社会,因而是更应警惕的恶。”村上本人在写完《海边的卡夫卡》后,就表示自己下回“想写既是象征性的又有细部现实感那样的恶。归根到底,恶这个东西,是同卑鄙、怯懦、想象力匮乏等素质联系在一起的。” 天黑以后:村上春树(M,1949年1月12日),日本家,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亦擅长美国文学的翻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 其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村上的文字表达平简易懂,清丽流畅,他独具韵味的文笔,像泉水浸润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着日本语言的魅力。在以前的作家,人们更多感受的是日本语言的冗长拖沓,絮絮叨叨,来回的重复。而村上语言的简练利落无疑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其作品充满了个人独特的风格,他的文字精练,没有太多余的语言,透过抽象化、符号化、片段化、寓言化的笔法,道出了现代人的无奈与哀愁,却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村上创造的文学世界,对应了中国人的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最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里的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几乎倾倒了全世界的中文读者。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独自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种种奇遇引出了一个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三毛作品中最脍炙人口当属《撒哈拉的故事》,本书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在三毛的笔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变得丰富多彩。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用自己的笔记下了自己与荷西的甜蜜生活和撒哈拉这片沙漠里的动人故事。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流浪——流浪远方——一九七四年,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启;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人生陷入低谷。值得一提的是,《沙漠中的饭店》原名《中国饭店》,最初发表于一九七四年十月六日《联合报》,这是三毛第一次使用笔名“三毛”。附录的九封书信,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二零零一年一月初版的《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三毛的作品,由《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就是她游历的记叙,也是她情感的记叙。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满欢笑、喜乐。读者阅读她的小说,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是积极和乐观的;然而,自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却一下子黑暗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悲伤,自此,作品塑造了一个哀伤过客的形象。 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叙述哀情的散文如
本卷《雨季不再来》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记录了三毛17岁到岁的成长过程,真实呈现出三毛少女时代的成长感受,辍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本书中透露的纯真情怀和异质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性格的痕迹。 三毛——华文世界里的传奇女子,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此篇是三毛最受欢迎的作品,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 封面由台湾著名设计师聂永真倾情设计。 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了别样的三毛。 雨季不再来: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三毛的作品,由《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就是她游历的记叙,也是她情感的记叙。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满欢笑、喜乐。读者阅读她的小说,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是积极和乐观的;然而,自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却一下子黑暗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悲伤,自此,作品塑造了一个哀伤过客的形象。 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叙述哀情的散文如
《稻草人手记》,是以三毛同名散文《稻草人手记》命名的一部散文集,包括一篇序言,十五篇散文和五封书信。作者以轻松诙谐幽默的语言记录了自己婚后的平淡琐事以及作者的感想。 本书为《三毛全集》中的第一卷,收录散文15篇,记录了三毛如何从青涩敏感的二毛,蜕变为智慧成熟的三毛的过程,亲切而真实。在《稻草人手记》中收录的文章,《警告逃妻》中的描述展示了一个特别特别可爱的忠实的丈夫荷西对妻子三毛的诚挚地“警告”,令人“笑为观止”;《西风不识相》中的描写足以阐述作者对西方“文明”的愤然,同时也诠释着一个女子的坚强的怒吼,愿意去做一个像“白额大虎”或者“金睛猛兽”似的真正的黄帝的子孙;《士为知己者死》更是在展示着一个情谊绵绵的人物之忠诚……其开卷之前的《叙》用一个简单的虚构的故事来描述,脆弱中蕴涵着的坚强和执著令读者不得不折服:……稻草人望了望那一小片还在田里的麦子,不放心的说“再守几天吧,说不定鸟儿们还会来偷食呢!”
在《哭泣的骆驼》中,三毛依然恋恋着墨沙漠生活周遭的人与事,《收魂记》、《搭车客》、《逍遥七岛游》、《一个陌生人的死》、《大胡子与我》等篇,情趣盎然;《沙巴军曹》与《哑奴》所刻画的主角,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压轴的《哭泣的骆驼》,以游击战事为背景,细细铺写一对沙漠情鸳的生死盟,竟犹如史诗般的磅礴。 三毛为读者构筑了一个有泪有笑、欲罢不能的文学世界。 哭泣的骆驼: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三毛的作品,由《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就是她游历的记叙,也是她情感的记叙。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满欢笑、喜乐。读者阅读她的小说,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是积极和乐观的;然而,自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却一下子黑暗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悲伤,自此,作品塑造了一个哀伤过客的形象。 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叙述哀情的散文如
本卷《温柔的夜》记录了三毛在加纳利群岛的生活,共十四篇。《温柔的夜》---在夜空中静静的忏悔。《温柔的夜》延续了三毛一贯的写作风格,阅遍种种人情冷暖之后,溢于三毛笔端的依然是对大千世界的温柔观照,真挚动人。 1哀愁的人,给他们安慰,饥饿的人,给他们食物,而我所能做的,为什么总只是后者。 2一天三班轮渡过海,四小时的旅程,我总是选夜航,这时乘客稀少,空旷的大船,灯光通明,好似一座无人的城市。走在寒冷的甲板上,总使我觉得,自己是从一场豪华的大宴会里出来,那时,曲终人散,意兴阑珊,此情此景, 温柔的夜: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三毛的作品,由《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就是她游历的记叙,也是她情感的记叙。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满欢笑、喜乐。读者阅读她的小说,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是积极和乐观的;然而,自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却一下子黑暗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悲伤,自此,作品塑造了一个哀伤过客的形象。 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叙述哀情的散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