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鲍庄

小鲍庄

《小鲍庄》中篇小说,原载《中国作家》1985年第二期。本书是作者创作生涯中经典小说的结集,共收六个短篇和四个中篇。这些作品多取材于青年人的生活,反映了各色各样青年人的欢乐、苦恼、追求和理想。这个集子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在艺术上的追求。 本书是作者创作生涯中经典小说的结集,共收六个短篇和四个中篇。这些作品多取材于青年人的生活,反映了各色各样青年人的欢乐、苦恼、追求和理想。这个集子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在艺术上的追求。 《麻刀厂春秋》写了一群知青从农村上调到社办工厂后的劳动、生活,写的妙趣横生,表现了那个动乱年代的社会风貌,同时又标志着作者创作风格开始变化。此后,写的《人人之间》、《一千零一弄》、《阿跷传略》等,分别反映了学校、里弄、工厂生活,都有独到的笔触。《我的来历》、《历险黄龙洞》两篇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演化。被视为姊妹篇的《大刘庄》和《小鲍庄》,描绘了两个普通村庄中人们的生活和他们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揭示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小鲍庄》发表后曾引起文坛强烈反响,有力显示了作者在创作上的探索和突破。作者力求作品生活化,虽无明显的情节,却更贴近于现实生活,内涵丰富,主题含蓄,具有历史的纵深感,读后耐人回味、咀嚼。 小鲍庄:王安忆,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1954年3月出生于南京,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是中国当代在海内外都享有很高声誉的女作家,被视为文革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王安忆的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作品等等,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小鲍庄》《流逝》《富萍》等等。 王安忆的小说普遍带有循环时间观念渗透下圆形思维的意味。这种圆形维引导下的圆形结构散发出浓郁的神秘色彩和悲凉色彩,它将无数个个体生命存在的偶然纳入到一种必然运动的封闭结构之中,尽管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生命时间,然而在整体时间的演进过程中生命个体叉往往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表现为一种生命本质的无奈和偶然,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偶然便铸成了人物必然神秘而又悲剧的人生命运,于人际往来和世界苍凉中完成的一种圆融悲远的境界便蕴含其中了。 与此同时,由于过多理性动机介入小说的操作,小说的故事结构开始呈现出很强的隐喻性

我爱比尔

我爱比尔

《我爱比尔》是中国当代知名女作家王安忆所著,描写了师大艺术系的阿三由一个纯真的女学生最终堕落成劳改女囚的故事。这其中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心路历程:从她的意识错位写到她的挣扎无奈,直到最后的毁灭。作者在叙述的时候以不带有强烈而明确的个人主观色彩的笔触勾勒人物,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我爱比尔》获第三届上海中长篇小说三等奖。 一九八三年的美国之行,对于王安忆而言,是初步建立一个国际背景,在世界文化语境下观照民族国家个人的视野。回国后所写的的《小鲍庄》,应和了一九八五年国内文学文化界的“寻根”热潮。这个热潮可以看作是改革开放初期,再度睁眼看西方之后,中国人自我身分认同的一次集体性焦虑。彼时知识界,既有汇入世界大潮的兴奋,在全球激烈竟争之下不被开除“球籍”的担心,还有如何保持自已的文化身分,寻找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在人们祭出一个又一个中国文化的法宝时,王安忆仍然保持着她一惯的冷静思索,在《小鲍庄》里,原始神话和当代神话的讲述被同时展开,两套符码的交相撕扯使得关于“根”的神话(无论是较久远的“仁义”还是现代的“革命”)露出了尴尬的一面。在之后的创作中,她断断断续续地触及到这些问题,象在《伤心太平洋》中,她探讨了与血缘、文化紧密相联的民族与作为政治经济利益单位的国家的重叠与背离,以及个人在其中所处的位置。《我爱比尔》则直接回应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现实,凝聚了王安忆个人对于在愈演愈烈的“全球化”境况下,第三世界的国民,如何建构自我身份问题的严峻思考。虽然这是个篇幅不算太长的中篇,但涉及的层面颇多。阿三的故事是一个第三世界的知识女性自我认同的故事,王安忆在这篇小说中揭示出一幅相当真实的景象,但是由于王安忆让故事的主人公“阿三”在这个故事中承担了过重的叙事功能(第三世界女性知识分子),使得故事的其他的一些可能性在这个框架中被隐抑。女性常常被用来隐喻第三世界,但是女性和第三世界这两个范畴之间毕竟还存在着不同的区别,当对阿三命运的描写从第三世界转到女性时,叙事的裂隙无形中就产生了。 作者简介阿三是一个在九十年代中西文化大碰撞下迷失了本性,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然后身体力行的女孩子。她认识了崇拜古老东方文明的美国大使馆馆员比尔,于是拼命做得与众不同,以此来取悦比尔。在比尔踯躅不前的时候,她采用了最独特的方式向比尔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在性观念问题上的迥异,并以期待的姿态、精灵般的奇思异想引导着比尔。阿三就是这样活在自己的一叶障目之中:她想完全融入西方人的世界,但她毕竟是中国女孩,她对西方所有的文化观念再怎么认同、再怎么渴望向往,终究摆脱不了她的血源与种族。她的美丽在西方男人眼里(诸如马丁、比尔)象征了异域风情——是吸引他们却无法让他们接受的风情。 比尔,是她的初恋男友;阿三,是她画画的笔名。大学时,阿三不惜被开除也要和美国男友比尔在一起。因为,她说:“我爱比尔。”与比尔分手后,阿三在宾馆或别的地方结交上法国人马丁、陌生的美国老头、美国专家、比利时人和更多的外国人,都只是想找和“比尔”在一起的异国情调。劳教农场的暗娼们给阿三取了个绰号“白做”。 关押上海女犯的白茅岭劳教农场,聚集着最有故事的女人。善写女性的王安忆,在白茅岭找到了自己要创造的阿三。在阿三身上,王安忆找到了中国的文化故事。 我爱比尔:王安忆,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1954年3月出生于南京,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是中国当代在海内外都享有很高声誉的女作家,被视为文革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王安忆的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作品等等,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小鲍庄》《流逝》《富萍》等等。 王安忆的小说普遍带有循环时间观念渗透下圆形思维的意味。这种圆形维引导下的圆形结构散发出浓郁的神秘色彩和悲凉色彩,它将无数个个体生命存在的偶然纳入到一种必然运动的封闭结构之中,尽管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生命时间,然而在整体时间的演进过程中生命个体叉往往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表现为一种生命本质的无奈和偶然,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偶然便铸成了人物必然神秘而又悲剧的人生命运,于人际往来和世界苍凉中完成的一种圆融悲远的境界便蕴含其中了。 与此同时,由于过多理性动机介入小说的操作,小说的故事结构开始呈现出很强的隐喻性

人生的盛宴

人生的盛宴

林语堂小品随笔代表作品,由林语堂大量中文、英文中译著作中精选编纂而成。全书分为无所不谈、谈古论今、闲情雅趣、人生滋味、文苑勺拾、山海游历、臧否人物七辑,收录了他论读书、古书有毒辩、从梁任公的腰说起、孟子说才志气欲、论性灵、我怎样买牙刷、论文艺如何复兴法子、老北京的精神、闲话说东坡等众多精良作品。 本书是从林语堂大量的中文、英文中译本著作中有关人生、生活、文艺等方面的论著中选编而成的(其中从上海西风社1941年印行的黄嘉德译本《生活艺术》一书中选得较多)。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较为集中地了解到林语对人生、生活、文艺的见解。另将林语堂的部分生活花絮也附录书后,意在使读者通过这些篇章对林语堂多些感性上的认识。 《人生的盛宴》主要分为无所不谈、谈古论今、闲情雅趣、人生滋味、文苑勺拾、山海游历、臧否人物七辑,收录了林语堂的论读书、古书有毒辩、从梁任公的腰说起、孟子说才志气欲、论性灵、我怎样买牙刷、论文艺如何复兴法子、老北京的精神、闲话说东坡等众多作品。《人生的盛宴》由林语堂大量中文、英文中译著作中中精选编篡而成。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较为集中地了解林语堂对人生、生活、文艺的精辟见解。 林语堂散文其实就是他自身生活的真实写照,从传统文人一方面讲,林语堂是中规中矩的君子;而在现代文化方面,他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绅士。他之倡导闲适幽默,其实正是在以“文”养“性”,又复依“性”为“文”,这种纯粹个人的修为,应当说跟一般文学史著述中的所谓背离时局或者帮忙帮闲之类实在没有太大干系 人生的盛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

励志人生

励志人生

本书内容分三个部分——“人生研究”、“励志人生”和“人生归宿”。这本书着重将林语堂对中外人性、人生及其人的理想追求、生存状态、成功原则等等所作的议论和探讨的文章进行了编辑。其中第二章“励志人生”所收作品多系林语堂翻译美国著名成功学导师奥里森·马登《人人都是一个王》的经典篇章。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心随人看桃花。领现在可行之乐,补生平未读之书。 励志人生: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

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先生的著作,原书是用英文写作,名为&;MCMP&;。作者在此书中以冷静犀利的视角剖析了中国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向西方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民族形象,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民族文化及精神内涵的好书。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林氏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吾国与吾民》一书,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原书是作者用英文创作的,书名为&;MCMP&;。后来经郝志东、沈益洪二人将全书翻译为中文,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这部全译本《吾国与吾民》补上了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而颇有争议的篇章,有《蒋介石其人其谋》、《收场语》(初版)、《我们的出路》、《领袖人才的要求》等。在保持原著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译者的附记、索引等内容,使得整部书的思想及内容更为完备。

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仿照《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英文书名为《MP》,《京华烟云》是张振玉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京华烟云》前面的献词为: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京华烟云》的续篇是《风声鹤唳》,《纽约时报》誉之为中国的《飘》。《京华烟云》与《风声鹤唳》、《朱门》合称为“林语堂三部曲”。 1975年,林语堂凭借《京华烟云》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风声鹤唳

风声鹤唳

本书是林语堂《京华烟云》续篇,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的《飘》,故事就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这段中国抗战史和所有伟大运动的历史一样,铭刻在这一代的脑海和心里。五十年或一百年后,茶楼闲话和老太太聊天时一定会把几千个风飘弱絮的故事流传下来。他们的任务是追溯战争对一个女人的影响,主角丹妮是《飘》中郝思佳式的人物,同样的放荡不羁、个性飞扬,同样都经历了战争的磨难,仍然坚强不屈。乱世见真情,战争年代丹妮和博雅的爱情令人动容。 战争就像大风暴,扫着千百万落叶般的男女和小孩,把他们刮得四处飘散,让他们在某一个安全的角落躺一会儿,直到新的风暴又把他们卷入另一旋风里。因为暴风不能马上吹遍每一个角落,通常会有些落叶安定下来,停在太阳照得到的地方,那就是暂时的安息所。 这段中国抗战史和所有伟大运动的历史一样,铭刻在这一代的脑海和心里。五十年或一百年后,茶楼闲话和老太太聊天时一定会把几千个风飘弱絮的故事流传下来。风中的每一片叶子都是有心灵、有感情、有热望、有梦想的个人,每个人都一样重要。我们此处的任务是追溯战争对一个女人的影响,她也是千百万落叶之一。 《风声鹤唳》的主角丹妮是《飘》中郝思佳式的人物,同样的放荡不羁、个性飞扬,同样都经历了战争的磨难,仍然坚强不屈。乱世见真情,战争年代丹妮和博雅的爱情令人动容。 江南名城——南城,自古以丝绸名重天下,流传着“桑蚕熟,天下足”的古语。本书故事就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姚家和张家是南城有名的丝绸业界大户,姚家的天章丝绸是祖传的家业,清朝乾隆皇帝敕建的府第,到了姚天章手里,更是广纳资金,大力发展,稳坐着南城业界头把交椅。张家老爷张介孚靠着有个银行家的岳父发家,做梦都想着打垮姚家,从此成为江南丝绸业界的龙头…… 风声鹤唳: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

女王和我

女王和我

林太乙最引人注目的身份是——林语堂大师的女儿、及读者文摘中文版的主编。她拥有不平凡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她特殊的童年经验及丰富……林太乙的散文篇篇如行云流水,不虚矫不夸饰,在稳重的文字中透著乐天幽默及清淡飘逸的处世哲学,流露自然迷人的风采。本书汇集了林太乙记述成长点滴的散文作品。作者俭朴诙谐的文风,快意述说著童年趣闻、家族记忆、对阅读的热爱、生活见闻等等值得大家轻松阅读的文章。文字典雅,述事简朴有趣,从生活细节中参透人生智慧,以真情观照世相,以赤子之心体悟生命。 本书是大陆引进的作者的第二部作品,叙述其丰富生涯各阶段的过程。文章充满了浑然天成的幽默感和清淡飘逸的处世哲学,有理性的深刻,也有感性的抒情。 女王和我:林太乙,1926年4月生于北京。是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次女,也是三个姐妹中唯一继承林语堂衣钵的人。她的散文篇篇如行云流水,不虚矫不夸饰,在稳重的文字中透着乐天幽默及清淡飘逸的处世哲学,流露自然迷人的风采。林太乙中英文造诣俱深,著有《林语堂传》、《林家次女》等传记,有《金盘街》、《春雷春雨》、《明月几时有》、《好度有度》、《萧邦,你好》等小说。曾是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耶鲁大学中文教授。2003年7月5日在美国维吉尼亚州病逝。 林太乙继承林家的艺术家的气质和不可救药的乐观精神。虽然旅居海外或港台,但长期默默耕耘在文学园地里,收获甚丰。她著有多部小说,多以英文撰写,并且译成八种其他文字出版,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丁香遍野》、《金盘街》、《春雷春雨》、《明月几时有》等。她一度在台湾担任文艺杂志《天风》的编辑,而担任《读者文摘》中文版的总编辑却长达23年之久。1987年,她退休后定居香港,继续从事写作活动,著有《林语堂传》,编纂《语堂文选》、《语堂幽

武则天正传

武则天正传

《武则天正传》是一部描写武则天一生经历的图书。 武则天这个女人活了八十二岁,权倾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生活对她而言就如同游戏一样,她有比普通人更强烈的欲望,以至于秽闻不断;争权夺势的游戏,她玩得津津有味,她玩出的不像是一般妇人统治下的正常历史,更像一出梦呓般异想天开的荒唐戏。她决心要做一个有史以来最有威权最伟大的女人。她最后终归失败了,但绝不是她的过错;她武姓家庭中没有一个人有她一半的智慧、一半的个性、一半的政治才能。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关心这个女人,也会乐意去看一看那样历史,去看她怎样从一个才人变成一代女皇…… 《武则天正传》最成功的地方,莫过于用了一个李唐氏后裔的口吻来写。毫无疑问,李唐后人无一不对武则天的“篡权”行为恨之入骨,林语堂也可借李氏后人之口,将自己对武则天的恨、厌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如其分又理所应当。 通篇对武则天的定性大多是残暴、淫荡、恶毒、残忍等评语,的确武则天确有这些特点,但是为何看不到她的优点呢?为何这些特点放在男性统治者身上就是理所应当,而放在女性统治者身上就是大逆不道?李世民不也曾杀掉自己的亲兄弟吗,为何却对他一味尊崇?皆因说话人是李氏后人。 类似的偏见又现于《苏东坡传》中。虽然这部传记历来为众多评论家评为“苏东坡传记中最好的一部”,但我看过之后记忆犹新的却是对王安石的抨击。文中对苏轼的褒与对王安石的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知是否是林先生太仰慕苏轼的为人与为文,所以将与苏轼有政见之争的王安石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相似的差异又出现在《京华烟云》里,完美的姚木兰与没有一处优点的牛素云,又是一对褒与贬的绝对搭配。 目前看过的林先生的著作仅此三部,却总能见到他对人的认识,或者说态度的一些偏见或者说是极端的评语。还好林先生不是搞历史的,不然他的态度真的很影响研究。 武则天正传: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

朱门

朱门

《朱门》与《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这三部小说合称为“林语堂三部曲”。主要讲述的是两位地地道道的西安人——上海《新公报》派驻西安的记者李飞,以及大家闺秀、女子师范学院学生杜柔安——跨越门第界限的爱情传奇。这部1953年付梓的巨著力图诊断西安古城向现代都市转型之际紊乱的病理,它宏观与微观测绘兼而有之,把握了上至豪门恩怨、下至日常生活的城市律动。 小说以名门闺秀、师范学院女生杜柔安和上海《新公报》驻西安记者李飞的恋爱经历为主要线索,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西北部的社会背景中,表现了善与恶的冲突、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李飞是个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热血青年;杜柔安也是个很有主见、敢作敢为的女大学生。在战火连天的动荡岁月,身怀六甲的杜柔安,千里迢迢赶到兰州去营救李飞,在经历战争和苦难的磨砺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本书人物纯属虚构,正如所有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多取材自真实生活,只不过他们是组合体。深信没有人会自以为是本书中的某个军阀、冒险家、骗子或浪子的原版。如果某位女士幻想自己认识书中的名媛或宠妾,甚至本身曾有过相同的经历,这倒无所谓。 不过,新疆事变倒是真实的。历史背景中的名士也以真名方式出现,例如:首先率领汉军家眷移民新疆的大政治家左宗棠;一八六四—一八七八年领导回变的雅库布贝格;哈密废王的首相约耳巴司汗;日后被自己的白俄军逐出新疆,在南京受审枪毙的金树仁主席;继金之后成为传奇人物的满洲大将盛世才;曾想建立一个中亚回教帝国,后来于一九三四年尾随喀什噶尔的苏俄领事康士坦丁诺夫一同跨越苏俄边界的汉人回教名将马仲英等等。记载着一九三一——一九三四年间回变的第一年资料,例如,史文海丁的《大马奔驰》和吴艾金的《回乱》等书。本书只叙述这次叛乱在一九三三年的部分。 朱门: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

中国传奇

中国传奇

影响林语堂一生创作的传奇经典。古代中国的神秘、浪漫和惊人的创造力,无拘无束的心智和想象,异世之美折服西方。 本书所收各篇,皆为中国最著名之短篇小说杰作,当然中国短篇小说杰作并不止此数。本书乃写与西洋人阅读,故选择与重编皆受限制。或因主题,或因材料,或因社会与时代基本之差异,致使甚至多名作无法重编,故未选人。所选各篇皆具有一般性,适合现代短篇小说之主旨。 短篇小说之主旨在于描写人生,一针见血,或加深读者对人生之了解,或唤起人类之恻隐心、爱、同情心,而予读者以愉快之感。小说当具普及性,不当有基本上不可解处,不当费力解释,而后方能达到预期之目的。本书所选各篇中,若干篇具有远方远代之背景与气氛,虽有异国情调与稀奇特殊之美,但无隔阂费解之处。 本书是作者又一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典型力作,书中一共收录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小说杰作20篇,按照小说内容的属性分成:神秘与冒险、爱情、鬼怪、讽刺、幻想与幽默、童话等六大类。 中国传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

丁庄梦

丁庄梦

《丁庄梦》是由作家阎连科于2006年推出的中国第一部抒写艾滋病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中原地区曾经发生的艾滋病蔓延为背景,着力描写当一群农民突然被抛入艾滋病蔓延、死者无数的窘境时的所作所为,充分揭示绝境中形形色色的人性。小说在写作风格上既有现实主义的纪实描写,又有奇谲惊人的梦幻想象,亦真亦幻,既触目惊心,又警世感人。 这部作品以中原地区曾经发生的艾滋病蔓延为背景,着力描写当一群农民突然被抛入艾滋病蔓延、死者无数的窘境时的所作所为,充分揭示绝境中形形色色的人性。小说在写作风格上既有现实主义的纪实描写,又有奇谲惊人的梦幻想象,亦真亦幻,既触目惊心,又警世感人。这这部饱蘸血泪的作品因其冷峻展示艾滋病村的灵魂之舞而在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相继推出。 作者在抒写农民身上的愚昧、顽劣和悲情时,一直是冷峻且不遗余力的,《日光流年》如此,《受活》如此,这部《丁庄梦》也是如此:小说在写作风格上既有现实主义的纪实描写,又有奇谲惊人的梦幻想象,亦真亦幻,既触目惊心,又发人深思。 在这部带血的作品中.作者一方面把批判的辛辣推向极至,同时表达了他对人类前途真挚的人道关怀和无私之爱。 艾滋病是当今威胁人类最大的传染疾病,关注艾滋病问题,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命运、乃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也是我们今天不容逃避的严峻现实。 为写作和出版这部小说,作者与上海文艺出版社捐献义款,联合进行了“关爱生命,关注艾滋病慈善行动“,这项行动仍在继续。 这是中国第一部抒写艾滋病题材的长篇小说,一部可与加缪的《鼠疫》、笛福的《大疫年纪事》等描写蔓延性传染疾病的相媲美的作品。 丁庄梦:阎连科,生于1958年,河南嵩县人,被文学界普遍认为是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8年应征入伍,历任济南军区战士、排长、干事、秘书、创作员,第二炮兵电视艺术中心编剧,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其作品曾获军内外奖20余次,包括两次鲁迅文学奖,一次老舍文学奖。2014年获卡夫卡文学奖。 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几种文字。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等。 阎连科属于大器晚成的作家,他直到1997年发表中篇小说《年月日》才开始引起文坛关注。1998年发表的《日光流年》是他创作生涯第一个高峰。2003年发表长篇小说《受活》轰动文坛,成为他的代表作。2006年发表的《丁庄梦》则令他扬名海外,成为目前在国际文坛最受瞩目的中国作家之一。 2008年曾有传言阎连科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未得到证实。2012年莫言获奖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网站地图 粤ICP备15010458号

Copyright(C)2025 ALLRights Reserved 圆叶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