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落》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发生在某部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以后中的一个英雄连,连长和指导员在战场上同生共死,战争结束以后共带一个连队,为了晋职,两人齐心协力要把连队短期训练成老虎连。然而,这时候变故发生了,某天晚上,连队枪库失窃了一支步枪,不久,连队一个战士,名叫夏日落,用这枪自杀了。为了调查清楚夏日落自杀的动机,上级分别找连长和指导员核实,两人由于各自的利益,未能达成一致,互相推诿,一起被关禁闭。 关禁闭的时间里,国际局势发生了改变,他们曾经与之浴血奋战,并为此牺牲了许多战友的越南和中国建交了。时移世易,追想战场上的情景,两人幡然醒悟。 夏日落:阎连科,生于1958年,河南嵩县人,被文学界普遍认为是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8年应征入伍,历任济南军区战士、排长、干事、秘书、创作员,第二炮兵电视艺术中心编剧,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其作品曾获军内外奖20余次,包括两次鲁迅文学奖,一次老舍文学奖。2014年获卡夫卡文学奖。 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几种文字。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等。
一部《金瓶梅》将潘金莲定为千古荡妇,时至今日仍难以昭雪。 作家阎连科匠心独运,把名著里的主人公,重新投进当代生活的漩涡,演绎了一段发生在金莲身上,充满苦辣酸涩的人生际遇和情爱故事。 金莲因爱上老二,无奈下嫁给老大。并以出卖自己的肉体为代价,来换取全村乡亲的利益。但还是没有逃出被人鄙视、冷漠与嘲讽的下场…… 作者以悲怜的心态,朴直的文学语言,在娓娓道出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一番沉重的思索…… 潘金莲逃离西门镇:阎连科,生于1958年,河南嵩县人,被文学界普遍认为是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8年应征入伍,历任济南军区战士、排长、干事、秘书、创作员,第二炮兵电视艺术中心编剧,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其作品曾获军内外奖20余次,包括两次鲁迅文学奖,一次老舍文学奖。2014年获卡夫卡文学奖。 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几种文字。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等。 阎连科属于大器晚成的作家,他直到1997年发表中篇小说《年月日》才开始引起文坛关注。1998年发表的《日光流年》是他创作生涯第一个高峰。2003年发表长篇小说《受活》轰动文坛,成为他的代表作。2006年发表的《丁庄梦》则令他扬名海外,成为目前在国际文坛最受瞩目的中国作家之一。 2008年曾有传言阎连科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未得到证实。2012年莫言获奖
《最后一名女知青》,阎连科著,是一部极其写实又极端假设的长篇小说。讲述青春年少,娴淑雅静的女知青娅梅60年代因为命运离开都市;70年代,为了爱情而留在乡村,80年代,不知道为了什么,她返回都市,开始了自己的寻找和苦斗;90年代,当诸如情爱、金钱、荣誉等等,在她似乎都已获得之后,才发现自己是真正的一无所有,至21世纪,韶华逝,容颜已改,再返当年的田园乡村定居时,却是夫非夫、子非子、情感非情感、乡村非乡村、人世非人世…… 娅梅是一位女知青,因无奈也因与农民张天元产生恋情而留在农村。后来丧子的悲痛及商品大潮的冲击使她离开丈夫返城。几年奋斗后成了大富婆,但她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失落和孤寂,于是,她又回到当年生活过的乡村,想与丈夫重温旧梦,然而,丈夫却要与另一位女人离开乡村到城市去……作品讲述了几十年间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变迁,讲述了一位女人的坎坷命运和爱情悲剧。小说凝重厚实、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较强的可读性。相信会受到读者喜爱。这是一部极其写实又极端假设的长篇小说。青春年少,娴淑雅静的女知青娅梅60年代因为命运离开都市;70年代,为了爱情而留在乡村,80年代,不知道为了什么,她返回都市,开始了自己的寻找和苦斗;90年代,当诸如情爱、金钱、荣誉等等,在她似乎都已获得之后,才发现自己是真正的一无所有,至21世纪,韶华逝,容颜已改,再返当年的田园乡村定居时,却是夫非夫、子非子、情感非情感、乡村非乡村、人世非人世
《日光流年》,阎连科著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惨烈的故事,把苦难写得质感透明,把深厚与天真糅成了至纯和心酸,从而写出了中国农民的一部心灵宗教史、生命救赎史。 本书采用了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前所未有的“倒放”式文本。小说中讲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惨烈的故事,把苦难写得质感透明,把深厚与天真糅成了至纯和心酸,从而写出了中国农民的一部心灵宗教史、生命救赎史。 全文由五卷组成,依次逆向地回溯故事进程,即第一卷叙述主人公司马蓝的死亡过程,第二卷说司马蓝担任村长后的奋斗经历,第三卷说青年司马蓝如何当上村长,第四卷讲少年司马蓝成为同辈中的领袖,第五卷说司马蓝的童年生活及其出生,中间穿插几位前任村长和其他有关人物的故事。认真阅读这部小说的读者,都会被小说中的严峻的生死问题所震撼。 日光流年:阎连科,生于1958年,河南嵩县人,被文学界普遍认为是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8年应征入伍,历任济南军区战士、排长、干事、秘书、创作员,第二炮兵电视艺术中心编剧,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其作品曾获军内外奖20余次,包括两次鲁迅文学奖,一次老舍文学奖。2014年获卡夫卡文学奖。 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几种文字。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等。 阎连科属于大器晚成的作家,他直到1997年发表中篇小说《年月日》才开始引起文坛关注。1998年发表的《日光流年》是他创作生涯第一个高峰。2003年发表长篇小说《受活》轰动文坛,成为他的代表作。2006年发表的《丁庄梦》则令他扬名海外,成为目前在国际文坛最受瞩目的中国作家之一。 2008年曾有传言阎连科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未得到证实。2012年莫言获奖
算起来,“东京九流人物”也好,“瑶沟”、“和平”系列也罢,都没有我在“耙耧”这块土地上耕耘的时间长,留下的文字多,十来年,长篇、中篇、短篇,一百多万字,从中挑这么几个中篇,二十几万字,集中在一本书上,算不得一次总结,就算一大桌菜中的一盘醋溜土豆丝或棉花油炒山野菜吧。——“耙耧天歌”本书首先讲解了耙耧天歌,接着讲解了年月日、黄金洞、天宫图、寻找土地、耙耧山脉、小镇蝴蝶翅膀等内容。 耙耧天歌:阎连科,生于1958年,河南嵩县人,被文学界普遍认为是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8年应征入伍,历任济南军区战士、排长、干事、秘书、创作员,第二炮兵电视艺术中心编剧,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其作品曾获军内外奖20余次,包括两次鲁迅文学奖,一次老舍文学奖。2014年获卡夫卡文学奖。 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几种文字。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等。 阎连科属于大器晚成的作家,他直到1997年发表中篇小说《年月日》才开始引起文坛关注。1998年发表的《日光流年》是他创作生涯第一个高峰。2003年发表长篇小说《受活》轰动文坛,成为他的代表作。2006年发表的《丁庄梦》则令他扬名海外,成为目前在国际文坛最受瞩目的中国作家之一。 2008年曾有传言阎连科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未得到证实。2012年莫言获奖
这是图文并茂、设计精美的《海岩散文》,为文坛神秘人物海岩的又一部杰作,海岩的散文风格朴素而平实,文字清新而流畅,海岩对室内装饰设计情有独钟,在本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海岩来自设计的室内装饰设计作品,展示了海岩多方面的才华,对理解海岩、理解海岩的社会价值观和美学趣味,提供了另一把锁钥。 海岩散文:海岩,原名佀海岩,中国著名作家、企业家、编剧,1954年月7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衡阳,高级经济师、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1969年应征入伍,1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影视行业最具个人品牌号召力的作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言情剧教父,大陆男琼瑶,享有中国言情大师、故事大王之称,被称为中国收入最高的作家。 主要从事小说、散文以及剧本创作,代表作有:《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玉观音》、《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死于青春》、《海岩文集》等等,其作品捧红了演艺圈众多影视明星。2013年荣登中国编剧作家富豪榜第4名。 19年凭借电视剧本《便衣警察》获得首届金盾文学一等奖、电视剧金鹰奖、飞天奖、金盾奖。2000年凭借电视剧本《永不瞑目》获中国第二届人口文化奖。2004年凭借电视剧本《玉观音》夺得第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最佳编剧奖,电视剧本《深牢大狱》获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征文佳作奖和金盾文学奖等
《怕羞的木头》是作家孙春平的中篇小说集,其中小说《怕羞的木头》被评为优秀中篇小说。它通过描写校园生活来表达自己对社会道德伦理的思考。 书中的女研究生赵小穗是这个欲望时代的一块“怕羞木头”,内心纯洁善良,注重道德自律,在遭遇了舍友、男友的背叛后,她仍然拒绝别人为她准备的好工作岗位,只因她非常珍视自已的尊严,不愿生活在阴暗的道德和人与人的算计之中。作者由生活之泥泞出发,努力求证纯洁、高尚的精神向度,表达了当下中国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怕羞的木头:孙春平一级作家。1950年3月出生,辽宁锦州人。满族。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辽宁广播电视大学。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8年初中毕业后上山下乡,1971年抽调回城,曾任锦铁材料总厂管库员,锦铁直属团委书记、文教团委书记、党委宣传干事等职。1984年调锦州市文联工作,任《启明》杂志编辑部主任、主编,文联副主席。995年到北宁市挂职深入生活,任市委副书记。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1975年开始文学创作,现已出版长篇小说《江心元鸟》,发表中篇小说三十余篇,短篇小说百余篇。已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路劫》、中篇小说集《男儿情》、《逐鹿松竹园》,报告文学集《这里锌光灿烂》、《一个养路工和他的妻子》、《金的光,银的彩》、《绿魂》,共计四百余万字。另有电视剧本《阿C的口福》、《远方有绿灯》等。短篇小说集《路劫》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及全国首届满族文学奖;短篇小
这本书里收入的中篇小说是在不同文学期刊上发表的,然后被《小说月报》选载,它们的发表和为人所知,有赖于原编者和选编者的认可与支持。本丛书的每本作品集中,均附有作者照片、个人小传、主要作品目录及创作随感,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作家及作品。 本书是小说月报新大陆丛书之一,这套丛书既是对他们以往创作成就的总结,也是研究、鉴赏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个最佳途径。本丛书的每本作品集中,均附有作者照片、个人小传、主要作品目录及创作随感,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作家及作品。 林老板的枪:杨少衡,祖籍河南省林州市,1953年12月生于福建省赣州市,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69年上山下乡当知青,1977年起分别在乡镇、县和市机关部门工作。历任漳州市长泰县坂里公社小学教员,中共长泰县委办公室干事,龙溪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干事,漳州市文联副秘书长,漳州电视台台长,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漳州市文联主席,漳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2002年调福建省文联任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2007年当选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20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杨少衡最受关注的小说多聚焦于基层官场,这是一个常被涉及也屡遭诟病的写作领域,因同类题材众多而似曾相识,造成了读者的审美疲劳。但杨少衡的小说在同类题材中却显得颇为另类。评论家李敬泽称:尽管杨少衡的所有小说都直接触及公众高度关注的重大社会主题,但同时,他在艺术上又与我们时代的一般趣味和一般思维习惯保持着一个遥远和寂寞的距离。他写官场,环环相扣,险象环生,若不小心跳过一页去,下一页就续读不上了。中篇小说的2005年
《作文杂谈》是怎样的一本书,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我想,一位博学的长者的写作体验,好比一桌丰盛的筵席,读者是搛一箸红煨熊掌,还是舀一匙竹荪双脆汤,要随心所欲才好,如果有人从旁不厌其烦地指指点点,说该怎么吃怎么吃,是一定会惹得与筵者皱眉的。但有一点我还是要提一下,就是作者把作文的方法看得很活。他说“条条道路通北京”,他并不把自己所谈看成学习写作的不二法门,也不认为世界上有这种不二法门。作文在有法无法之间,这也许是中行同志许多宝贵的体验中很重要的一点吧。读者读这本书,不要抱上西天取经的态度,以为可以从中取得无量妙法,要抱逛花儿市的态度,花是随心草,捡顺心的买几朵几枝,赏色闻香,自得其乐。要活读,不要死读,这才合乎作者的意趣。 该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张中行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如何写作的小书,作者总结自己同语文打五十余年交道的经验和体会,以简明实用的方式与读者交流有关写作的多方面知识。 作文杂谈: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多部散文集成为畅销书,从而闻名于世,人称文坛老旋风。短短几年就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本书介绍如何欣赏诗、如何学写诗。大胆写诗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打破拘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问是否合于破题、承题的传统;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不问是否离有大力的时风太远;三是讲作法,有时难免触及用心和招数,近于泄底,或说杀风景。总之是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期对提到的那些不耻下问的相识,以及他们的同道,舍得花钱买各种诗词选或集来读,并舍得花时间学写,以求搏前月下哼自诌的平平仄仄平的,会有一点点用处。所有这些,有的偏于介绍常识,有的偏于抒发偏见,都分题写排个次序算作正文。 诗词读书丛话: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多部散文集成为畅销书,从而闻名于世,人称文坛老旋风。短短几年就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先生一生清贫,86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张老谦称书房像仓
《顺生论》是张中行先生的一本讨论人生的著作。书稿酝酿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部分初稿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七十年代后期重新补写了一部分。后又搁置多年,于1991年4月决定续写,最终完成于1992年5月。 作者在“后记”里说明,此书是易古人的“率性”为“顺生”,意在阐发自已关于“怎样活才好”的种种人生见解。书稿酝酿于五十年代中期,完成于1991年5月,成书过程约四十年之久。作为著名的文史专家和饱经沧桑的文化老人,作者运用自己厚实的人生经验和丰湛的人文知识,把人生的方方面面梳理为六十个问题,从古今沟通、中外比较的角度条分缕析,推本溯源,而且以散文化的笔墨娓娓道来,使全书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人生思索中,开人眼界、启人胸襟。 整个成书过程约四十年之久。 本书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礼记·中庸》)的现代版。所谓“天命之谓性”也就是对于生命来讲,活着比死要好,这是天命。为什么?谁也说不清。快乐比痛苦好,这也是天命,天命如此,本性如此。“率性之谓道”,意思是说顺着本性做,这就是生活之道。本性由天命而来,我们的生活之道只能这样。 顺生论: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多部散文集成为畅销书,从而闻名于世,人称文坛老旋风。短短几年就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先生一生清贫,86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张老谦称书房像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