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尔顿的诗歌

弥尔顿的诗歌

弥尔顿既是社会的产儿,也是大自然的情人……既启迪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回归自然」,又启迪了现实主义作家的社会批判…… 弥尔顿早年的创作主要是短诗,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快乐的人》和《幽思的人》(1631)。这两首诗描写诗人的轻松愉快心情和沉思的乐趣,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他的十四行诗歌颂自由,斥责教会,或抒写个人的情怀,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弥尔顿继承了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接受了十七世纪新科学的成就,同时对它们采取批判的态度。他肯定人生,但否定无限制的享乐。他肯定人的进取心、自豪感,但否定由此演变出来的野心和骄傲。他肯定科学,但认为科学并不是一切,有科学而没有正义和理想,人类不会得到和平与幸福。弥尔顿的这种思想也就是革命的清教思想的反映。 弥尔顿的诗歌:约翰弥尔顿(JM1608~1674)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弥尔顿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奋斗,代表作《失乐园》与荷马的《荷马史诗》、阿利盖利但丁的《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608年12月的一天,莎士比亚还在创作他伟大的戏剧作品,英国另外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伦敦呱呱坠地了。他就是约翰弥尔顿。 《失乐园》、《复乐园》和《斗士参孙》都表现出人的奋争和救赎,都是触及人类心灵的作品,是诗人对人类最深层的道德、精神和信仰的探索,折射出弥尔顿对人和人性反思、对人类不幸根源探究和人如何才能得到拯救等问题的思考。救赎主题具体体现在长诗的题材的选取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题材选取上,弥尔顿《失乐园》借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受撤旦引诱堕落而被逐出乐园的故事,揭示基督教原罪观念,提倡人类应以现实的态度勇于承担尘世生活的重担,以赎罪拯救自身。《复乐园》用耶稣战胜撤旦种种诱惑而恢复乐园的故事,说明

魔山

魔山

《魔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个疗养院为中心,描写了欧洲许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其中有普鲁士军官、俄国贵妇人、荷兰殖民者、天主教徒……他们都是社会的寄生虫。整个疗养院弥漫着病态的、垂死的气氛,象征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作品通过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揭示出颓废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血缘关系。 托马斯·曼是20世纪德语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德语文学继歌德、席勒以来又一高峰时期的领军人物,192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还因讲究遣词造句,被公认为德国20世纪的语言大师。 《魔山》是托马斯·曼最成功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是继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凯勒的《绿衣亨利》后最优秀的教育小说之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思辩性。此书为作者带来了巨大声誉,1927年被译成英文后,畅销英语国家。 2000年,在德国贝特斯曼文学家出版社和慕尼黑文学之家等机构共同评选出的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中,《魔山》名列前茅。德国著名家汉斯·马耶尔十分推崇《魔山》,并将托马斯·曼的现实主义巨著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比拟。 《魔山》问世于一九二四年,故事则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书中所描写的死神统治的山庄国际疗养院,实际上是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资本主义欧洲的缩影。整个山庄都未能逃脱死亡的厄运,这意味着山庄所象征的世界已经衰败、没落,欧洲战前代表自由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整个在精神上已经衰败、没落。奠定托马斯·曼文坛地位的《布登勃洛克一家》有一个副标题,叫一个家族的没落;作为其后续之作的《魔山》,方方面面都前进了一大步,所反映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更广、更深,所以也不妨给它加上一个副标题,名之为一个阶级的没落或一个时代的没落。 《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作,是德国的里程碑。 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于一九三。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宫崎骏在自己2014年动画电影《起风了》中,多次引用过《魔山》中的句子。 在这部近七十五万字的巨著里,托马斯·曼绘声绘色地刻画了各色各样的人物,描写了他们颓废腐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指出这些人不但身体上患有痼疾,而且思想上也病人膏肓。对于某些知识分子,作者也写得很有分寸,既指出他们正直、热情、追求光明等积极的一面,也揭露他们的弱点和致命伤。至于那些流行于当时欧洲的各种思潮和社会现象(例如弗洛伊德学说的传播,招魂术的兴起等),作者也用了相当多的篇幅,通过具体事例栩栩如生地反映出来。作者本人认为这部作品有双重意义,说它既是一部“时代小说”,又是一部“教育小说”。 关于《魔山》究竟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抑或是“现代派”小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多评论家倾向于前一种观点,认为托马斯·曼从疗养院的各种病态现象中看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作者爱憎分明,通过各种人物形象,以批判的眼光鞭挞这一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例如德国当代作家埃伯尔哈尔德·希尔歇尔在《论托马斯·曼》一书中,对《魔山》作了这样的评价: “托马斯·曼的《魔山》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它同时具有三重象征内容:首先,我们在《魔山》中看到后期资产阶级社会的象征。《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资产阶级腐朽没落问题,不但在这里以新的生活形态重复出现,而且场景有所扩展……在山庄疗养院的狭小天地里,我们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种人物,既有许多德国人和俄国人,又有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其他欧洲人,他们优哉游哉,无所事事,在作者心目中,这批人无疑是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这个圈子里的人没有工作,没有职业,没有配偶,没有家庭,没有子女,没有政治的和经济的生活现实。总之,这个培养疾病的豪华大饭店里,住的全是那些不从事生产劳动的社会阶层的人。” 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汉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魔山:托马斯曼(1875年19年),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出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城一家望族。1924年发表长篇小说《魔山》。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一度为帝国主义参战辩护,但30年代即大力反对法西斯主义威胁,发表了中篇佳作《马里奥与魔术师》(1930),对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气氛做了生动的描述。希特勒上台后流亡瑞士。托马斯曼是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影响。代表作是被誉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被看作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托马斯曼的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金的一生》(1947)等。 托马斯曼去世50周年,德国总统科勒主持仪式纪念会,隆重纪念《魔山》的作者、伟大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去世50周年。 据报道,纪念仪式在托马斯曼的家乡吕贝克市圣玛丽教堂举行,约有800位来宾出席。科勒在致辞中说:在托马斯曼的作品中,可

果戈理小说集

果戈理小说集

本书作者尼古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是俄国文学中的散文之父,正如亚历山大·塞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中的诗歌之父一样,他们两人一向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的双璧。 果戈理于一八0九年三月二十日诞生在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得县大索罗庆采镇。一八二一年到一八二八年,果戈理在涅仁高级科学中学度过。这几年正是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以十二月党人的失败为结束的枢密院广场事件激起民族自觉高涨和热爱自由的思想得到广泛传布的时候。这些思潮不可能不对年轻的果戈理发生巨大的影响。他从小就对俄国专制主义和封建农奴制度的残暴怀着刻骨的憎恨。 这本小书里包含着果戈理的三篇小说:《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外套》和《塔拉斯·布尔巴》。 果戈理小说集: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亚诺夫斯基,笔名果戈里是俄国批判主义作家,善于描绘生活,将现实和幻想结合,具有讽刺性的幽默,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死魂灵》(或译:《死灵魂》)和《钦差大臣》。 果戈理成长于乌克兰波尔塔瓦,当时为沙皇俄国的辖地,故读者一般将其称为俄罗斯作家。 果戈理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与普希金的创作相配合,奠定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是俄国文学中自然派的创始者。以其创作加强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和讽刺倾向。他对俄国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尤其显著,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1856)中称他为俄国散文之父。屠格涅夫、冈察洛夫、谢德林、陀斯妥耶夫斯基等杰出作家都受到果戈理创作的重要影响,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期 果戈理是19世纪上半页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他为俄国散文之父,别林斯基则称赞他拥有着强大而祟高的非凡的才能。他是文坛的盟主。他站在普希金所遗下的位置上面。《死魂灵

他的国

他的国

《他的国》是作家韩寒的一部小说,全书约19万字。最初于2008年12月1日在起点中文网连载收费阅读,引起轰动。《他的国》实体书于2009年1月出版上市。 “《他的国》这小说讲的是一个关于他的国的故事。我不想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国,我是最讨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这句话的,它可以套任何的名词,而且没有任何意义,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你大爷。事实上,有些人的心里就是没有很多东西,哪怕是穿过内心的深处挖到肝里也没有。”(韩寒) 《他的国》的主人公叫左小龙,是个年轻人,是韩寒小说《光荣日》中主人公麦大麦的弟弟。他居住在亭林镇中,“亭林镇是个很小的地方,很迷你——当地的有为青年都去了大城市,但左小龙觉得,他不能接受大城市,大城市虽然大,但容不下一辆摩托车”,事实上他有一辆自己存钱买的新摩托车,有属于自己的平静的小镇生活,有自己微不足道的工作。 我们通过骑着摩托车四处游荡的左小龙,认识他的朋友大帅,认识了从在学校起就爱上他的纯情少女泥巴,认识了小镇中当街高声播放黄色歌曲的杂货店主,左小龙试图用自己的摩托车声,盖过那黄色歌曲声,但他失败了,摩托车爆缸了,这样左小龙被迫去修他修不起的摩托车,去找他可找可不找的工作。

晚清七十年(三):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晚清七十年(三):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晚清七十年》这部著作,原是海外史学家、胡适先生的高足唐德刚教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后经不断增删和改写而成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本书由于作者观照历史的角度非同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因其极富个性和魅力的语言而在海外有极大影响;也正是因作者的历史观点与一般的历史学家晚清观点大不相同,《晚清七十年》在中国大陆迟迟未得出版。本版为国内首版,全书由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五部分构成,并附有数十幅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始照片,极富历史震撼和可读性。 晚清七十年(三):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唐德刚(1920年8月23日-2009年10月26日),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1920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西乡山南馆唐老圩,就读于舒城中学,1939年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4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年在安徽学院史地系讲授《西洋通史》;1948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1959年获史学博士;后留校任教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负责口述历史计划中国部分;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亚洲研究系系主任;曾任纽约文艺协会会长;2009年10月26日,因肾衰竭卒于美国旧金山佛利蒙家中,享年89岁。 唐德刚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大家,长期从事中国史、亚洲史、西方近代史、西洋文学史以及传记文学的研究、教学和写作;从整理、抢救史料的重要性、紧迫性考虑,他萌生了搞口述历史的念头,并成为华裔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 50年代后期,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口述历史协会,动员美国的社会力量参与此事,意在把中国旅外的各界要人过去的经历通

晚清七十年(四):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晚清七十年(四):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晚清七十年》这部著作,原是海外史学家、胡适先生的高足唐德刚教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后经不断增删和改写而成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本书由于作者观照历史的角度非同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因其极富个性和魅力的语言而在海外有极大影响;也正是因作者的历史观点与一般的历史学家晚清观点大不相同,《晚清七十年》在中国大陆迟迟未得出版。本版为国内首版,全书由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五部分构成,并附有数十幅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始照片,极富历史震撼和可读性。 晚清七十年(四):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唐德刚(1920年8月23日-2009年10月26日),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1920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西乡山南馆唐老圩,就读于舒城中学,1939年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4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年在安徽学院史地系讲授《西洋通史》;1948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1959年获史学博士;后留校任教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负责口述历史计划中国部分;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亚洲研究系系主任;曾任纽约文艺协会会长;2009年10月26日,因肾衰竭卒于美国旧金山佛利蒙家中,享年89岁。 唐德刚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大家,长期从事中国史、亚洲史、西方近代史、西洋文学史以及传记文学的研究、教学和写作;从整理、抢救史料的重要性、紧迫性考虑,他萌生了搞口述历史的念头,并成为华裔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 50年代后期,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口述历史协会,动员美国的社会力量参与此事,意在把中国旅外的各界要人过去的经历通

埃及三部曲一:谋杀金字塔

埃及三部曲一:谋杀金字塔

这部小说乃是以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期为背景,这也是埃及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之一。埃及既为世界文明之灯塔,自然拥有极为可观的资源,历代以来更留下了许多伟大的建筑,例如卡纳克神庙的柱子大厅,或是位于努比亚、为了纪念法老与皇后奈菲尔塔莉的结合所建造的阿布辛伯双重神庙、都是最佳例证。 埃及无论是精神上或物质上的蓬勃发展,皆源自于对玛特的尊敬;玛特不仅是女神,也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阐述了宇宙永恒的和谐、不分贫贱富贵的司法正义,还有每个人必须秉待正直不变的原则,方能掌稳人生的舵桨渡过生命之河。 金宇塔文献中写道:天上的光因法老而呈现和谐,而为法老带来和谐的则是玛待,它是法老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拉美西斯的父亲塞提一世所建的卡奈神庙中,有一句铭文是这么写的司法正义是法老的力量。 事实上,在埃及人民的眼中,社会和谐民生乐利都建筑在最宝贵的司法之上,然而这项为人民求福扯的制度却也十分脆弱,因为总有一些人为达目的的不择手段,不惜以贪婪的欲望、野心与谎言戕害司法。 《埃及三部曲》所描述的便是一个乡下小法官的故事。 埃及三部曲一:谋杀金字塔:克里斯提昂贾克,为埃及历史博士、教授及小说家。贾克的埃及系列被列为法国年度作品长达七年之久。取得了埃及历史博士学位。1993年出版的《埃及三部曲》系列,正式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克里斯提昂?贾克1947年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巴尔索尔邦大学,为埃及历史博士、教授及小说家。 贾克谦虚地表示,他不过是一个小说作家以及研究埃及文明的学者而已。殊不知,他的作品已引爆出一场全球埃及热潮。以法国为例,贾克的埃及系列被列为法国年度作品长达七年之久;法国人几乎是人手一本。法国最具权威性的文学杂志L发行人贝纳菲克斯欧就说,法国人平均一年买三本书,而他们把买书的钱都付给了贾克的埃及系列故事。 由此可见,贾克营造的埃及世界,果真魅力四射。 十三岁那年,一本有关埃及文明史的书籍正式开启了贾克对古文明的热爱。十七岁第一次造访埃及,贾克不但深深爱上这个国度,甚至认为自己有着像是在外漂流数载终归故里的感受,也因此造就了贾克在回法后继续深造,取得了

诸葛亮成长之谜

诸葛亮成长之谜

《诸葛亮成长之谜》是首部揭示诸葛亮青少年时期诸多谜团的历史人物专著,使诸葛亮研究又向前大推进了一步,填补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领域研究的一项空白。 诸葛亮作为历史上中华民族智慧的代表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认识和研究仅限于他27岁出山之后取得的巨大成功,而27岁出山前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学习与生活的?他的聪明才智是怎么来的?可以说谁也讲不清楚,这一方面是因为留下的历史史料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是对诸葛亮的研究过分偏重结果,缺乏完整的人物形象的研究。 诸葛亮那个时代,是个什么时代,什么世道?是个连年战火的时代,是争权夺势的岁月。恰恰是这个时代,给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可以显示他才华的舞台,所谓乱世出英雄。那个历史时期,需要能带兵打仗的英雄,需要左右战争胜负的出类拔萃者,这就给准备当统帅的人提供了外部条件。时代,给了你一个机会,抓住了这个机会,那么你就可能成功了。 所谓地利,就是你周围要有一个好的氛围。没有一个相应的氛围,再伟大的天才也将一事无成。 《诸葛亮成长之谜》作者在多年搜集考证史料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用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描写,准确的论述,科学的推理,为我们复原了一个少有大志、历经磨难、坚韧不拨、勤学苦读、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青少年诸葛亮的动人形象,解读了诸葛亮为什么喜欢《梁父吟》,为什么经常“抱膝长啸”,为什么“装神弄鬼”,为什么要一个丑媳妇,对他最有帮助的老师是谁,他跟谁学会的“呼风唤雨”,跟谁学的排兵布阵,他是如何交朋友的,他是如何择业的,他的腿上的残疾是怎么造成的……从而为我们找到了诸葛亮聪明才智的源头,让他从一个神秘崇高的“神”变成了一个可亲可爱的普通的人。 诸葛亮成长之谜:

一个真实的戴安娜

一个真实的戴安娜

《一个真实的戴安娜》从方方面面叙述了戴安娜王妃的生活,以及在至尊至贵的光环下过着痛苦的宫廷生活并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最后死于非命。 美丽与哀悉:一张清纯的脸,一双蓝色的大眼睛,透着娇羞、迷惑的神情。亭亭玉立的身体,一头金发,一身白色礼服,如仙如梦,走在红地毯上,走在万人仰慕的云端。这是她的外在美。她的爱心与生俱来,她冬日里不顾伦敦的寒冷潮湿,探访流浪汉收容所;不顾偏见与艾滋病人握手,不戴手套与单板机疯病人接触,把艾滋病患儿抱在自己的怀里;为全世界七万多误踩地雷致残或丧生的无辜者鸣不平;为贫困者募捐,尽力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穷人;……被人称为圣人戴安娜。这是她的内在美。 ——她有说不尽的美丽 一个真实的戴安娜 就在结婚前两天,王子查尔斯还不顾她的眼泪抗议,坚持将刻有昵称的金手镯作为礼物送给长期情人卡米拉。她最终发现自己成为查尔斯的妻子,也是经过卡米拉的挑选与首肯的。婚姻居然是一场交易,一种仪式,一项任务,寂寞空闺,她成为美丽而高贵的怨妇。她需要新的感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来证明自己是有人爱的、不该被遗弃的。一步一渴望,一步一伤害,一步一幻灭,如同那个渴望爱情而在刀刃上舞跟的美人鱼,顶着无数流言与压力,担当无尽责任与道义……生如灿烂的春花,逝如凄美的秋叶,在最当年、最美丽成熟的时刻突然死去。薄命红颜,红颜薄命。

最好的幸福

最好的幸福

2004年4月28日,我三十岁了! 之所以敢这么明目张胆地大声宣布这个令人尴尬的消息,是因为我其实还是很固执地认定自己没有过时,没有死心,没有老气横秋,认定自己的年纪就算不是爸爸妈妈搞错了也是上天和我开的小玩笑,也因为其实我一直到现在也不能习惯、承认和接受这个事实。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管我叫“炅哥”了呢?那天在话剧后台,我突然听见别人叫我“炅哥”,为了这样的称呼乐不可支,特别不习惯。我这才发现剧组里所有的演员都管我叫“炅哥”,而且都不是客气的口吻,全部都发自内心。因为我真的是其中最最“高龄”的那一个。 后来我就发现了很多迹象都在提醒我这件事:比如我一直主持的大本营今年要庆祝七周年了;颁奖礼请我和其他资深人士一起当评委了(资深这样的词绝对和年纪勾搭着啊);填表时在年龄跨度栏熟悉的位置上不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项了;音乐榜里百分之七十的歌自己都不是真心喜欢了,其中还有百分之二十甚至都不怎么听得懂了;一起共事的人告诉我他出生的年份而我那时高中都快毕业了;几乎没有什么小朋友管我叫哥哥,大家好像突然就统一口径叫我何叔叔了;突然想不起来昨天晚上吃的是什么了;越来越喜欢回忆和往后看了;想都没想就在这本书的第一位排了这样的主题了

李连杰传

李连杰传

一九八二年张鑫炎所执导的《少林寺》,相中十七岁的李连杰,影片上映后,李连杰的武打功夫技惊四座,让他一炮而红,奠定其日后成为功夫巨星的里程碑。代表作:《少林寺》《黄飞鸿》《功夫皇帝方世玉》《东方不败》《龙霸天下》《太极拳》《方世玉》等。无论是作为武术运动员,还是作为影坛人物,都创造出了辉煌的成绩。英俊随和的外表,坚毅、嫉恶如仇的性格,漂亮的打斗,他的许多经典之作,倾倒了无数观众。而后他又身手不凡地打进好莱坞,让全世界都领略到了中国武术的真功。本书真实准确而又比较全面具体地叙述了这位国际影星,让我们一起纵观李连杰四十多年的人生路。 李连杰,1963年4月26日出生于北京。家族姐妹中排行最小。1971年暑假进入北京体育运动学校学习,从此走上习武之路。1982年,不满二十岁的李连杰凭借《少林寺》一部影片蜚声海外,家喻户晓。1983年拍摄续集《少林小子》,因两度与同门师妹黄秋燕合作,两人萌发感情,于1986年结婚,生有两个女儿。19年与周星驰合影《龙霸天下》时,与利智一结片缘。十一年后,李连杰与利智在美国洛杉矶注册结婚。利智为李连杰生下一个千禧男孩,取名JL。 代表作:《少林寺》《黄飞鸿》《功夫皇帝方世玉》《东方不败》《龙霸天下》《太极拳》《方世玉》等。无论是作为武术运动员,还是作为影坛人物,都创造出了辉煌的成绩。英俊随和的外表,坚毅、嫉恶如仇的性格,漂亮的打斗,他的许多经典之作,倾倒了无数观众。而后他又身手不凡地打进好莱坞,让全世界都领略到了中国武术的真功。 李连杰传:

不去会死

不去会死

石田裕辅第一本作品《不去会死!》出版后获热烈回响,不断再刷,书迷甚至为他成立专属后援会,各地演讲邀约不断,三年竟达143场。续集《最危险的厕所与最美的星空》、第三集《用脸盆吃羊肉饭》接连出版。韩文版也在一星期内火速二刷。 石田裕辅原是普通上班族,小学时在路边看到一位青年骑着载满行囊的自行车飞驰而过,那身影成为他潜意识里追逐的形象。于是,长大后发下不去会死的豪语,辞掉人人称羨的大企业工作,踏上世界之旅。 但石田在第一站阿拉斯加就被黑人女生勒索一美元,吓得躲在青年旅馆不敢出门;在秘鲁沙漠被持枪强盗抢个精光,还得横渡暴风地狱巴塔哥尼亚;在北极圈为了省钱洗露天冰河澡……就这样几度软弱,几度山穷水尽,几度想放弃,最后终于完成壮阔的五大洲完骑世界纪录。 我看到恒河的纯白日出、萨宾娜天真无邪的笑脸、土耳其那尔汀美丽的笑容;满月下的金字塔、在草原上奔跑的长颈鹿、骑着破烂脚踏车追赶我的保保。泰西亚有点恼怒地笑着,流下稚气未脱的泪水。大海般的丛林中浮现蒂卡尔神殿,以及纪念碑谷神圣的风光。雄壮的育空河流淌而过,有鲑鱼跳跃着;在夜空中摇曳的极光……经历过许多生死绝境、哀痛的别离、幸福的瞬间后,活着真好的体悟,是梦想带给石田最珍贵的礼物。 既然降生到这世上,我就要好好看看它,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第一! 石田裕辅原是普通上班族,小学时在路边看到一位青年骑着载满行囊的自行车飞驰而过,那身影成为他潜意识里追逐的形象。于是长大后发下“不去会死”的豪语,辞掉人人称羡的大企业工作,踏上世界之旅。 但石田在第一站阿拉斯加就被黑人女生勒索一美元,吓得皮皮挫,躲在青年旅馆不敢出门;在秘鲁沙漠被持枪强盗抢个精光,还得横度暴风地狱巴塔哥尼亚;在北极圈为了省钱洗露天冰河澡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网站地图 粤ICP备15010458号

Copyright(C)2025 ALLRights Reserved 圆叶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