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80后女作家苏瓷瓷的小说集,计十个中短篇。在苏瓷瓷不多的小说里,她总能准确地寻找出隐藏在荒诞里的真实,抑或真实里的荒诞,一个人,一种关系,经由她的展示,总是纤毫毕现,毛骨悚然。 李修文: 她是真的不知道:在《第九夜》的精神病院里,医生和病人,谁才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九个夜晚,深重的绝望和残存的贪恋交替出现,为什么寻死的路就像求生的路那么难?还有《你到底想怎样》里的一对可怜人,那将强暴施加于人的一方,怎么也不会想到,庸常琐屑的生活早已给对方带去了比强暴更加严重的侮辱,当一根时刻准备着的神经开始被激活,他将面临多么大的难题,这难题大到足以使他再次满怀虚弱施予强暴,只为等来迫不及待的惩罚与摆脱——依我看,这绝不仅仅是几个人之间的致命疏离,苏瓷瓷其实是将一个时代的孤独和荒凉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张悦然: 苏瓷瓷的小说里,总有一股倔强偏执的力量。这股力量驱使每个故事发生,驱使一个庸常沉默的人,跳上高台,变成受人瞩目的表演者。世俗而天真,矜持而低卑,笨拙而狡黠。 在我所认识的所有二十多岁的女性小说作者中,苏瓷瓷的作品几乎是唯一一个与爱情无关的。爱被化成了那股倔强偏执的力量,施与世界,而不是个别的某个人。 如果说,我还有什么期待,那么就是,我希望苏瓷瓷本人,像她的小说一样,奔放起来。 盛可以: 我羡慕苏瓷瓷能灵魂敞开,像蒲公英自由飞翔,在随便什么花草树木上歇脚,嗅到各种芬芳与腐烂的气味…… 苏瓷瓷,女,生于80年代。1998年医学院毕业,17岁起在精神病院工作5年。做过护士、宣传干事、酒店服务员、报社编辑。2003年开始诗歌写作。2005年开始小说创作。曾获得中国作协第五届文学新人奖——“春天文学奖”及《长江文艺》第一届“完美小说奖”。 2009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第九夜》。 2010年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随笔集《一个人的医院》。。S
当我阅读郭雪波小说时,被作者的写作技巧,成熟的风格,简洁洗练的文字和这部小说的艺术再现能力迷住了。这是优秀的作品。出生在野性蛮荒的科尔沁沙地的库伦旗;从小受喇嘛教文化,蒙古文化和汉文化的熏陶,而又醉心于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文化所崇尚的的崇拜大自然的宗旨;后毕业于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和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曾在内蒙古社科院文学所任助理研究员;现任职于北京华文出版社副编审、编辑部主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理事。AHTT 郭雪波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内蒙古哲盟歌舞团创作员,内蒙古社科院文学所实习研究员,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编辑,农村读物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中央统战部华文出版三编室主任,副编审。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锡林河的女神》、《火宅》、《沦丧》、《大漠狼孩》、《狐啸》,中篇小说集《沙狼》,中短篇小说集《沙狐》等。《沙狼》选入英、法、日外文版选集,《沙狐》选入《国际优秀小说选》(联合国出版)。法国和日本出版了小说集《沙孤》等。广播剧剧本《沙狐》(已录制播出)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广播剧一等奖,小说集《沙狼》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骏马奖,《大漠魂》获台湾第十八届《联合报》文学评奖中篇小说首奖。散文《父亲的故事》获《长江文艺》奖。
当过特种兵的韩铁子为躲避一场飞来的横祸,来到古城讨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凭着一身的武功,单枪匹马干起了替人讨债的行当。后被珠宝行的女老板看中,当了她的保镖。韩铁子以他的正直、机智和勇敢不仅赢得了女老板的敬重、两位姑娘的爱恋,更是由于竭力为农民兄弟讨要工钱而受到农民工的拥戴和信赖。全书反映了当今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百态和社会矛盾的冲突。 贺绪林:男,陕西杨凌人,生于1953年。弱冠之年(21岁)受伤致残,不甘坐以待毙,遂与文学结缘,捉笔涂鸦。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发表280万余字,多次获各类文学奖项,出版有长篇小说《昨夜风雨》《关中匪事》(已拍成30集电视连续剧,反响广泛)。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凌示范区作协主席。与西安市文联副主席叶广芩在一起。 贺绪林被称为当代保尔 贺绪林,1953年出生于陕西省杨陵区大寨乡杜寨村。他从小就天生聪慧,自从读书那天起,就对文字的油墨香味情有独钟。与许多同龄人一样,贺绪林读到高中时,人生夙愿被无情的现实击得支离破碎。无奈之下,他只好揣起书本回家。在这之后,父亲却不幸抱病离去,这样一来,贺绪林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在当时的村子里,贺绪林算是个文化人,先后担任过村里的团支部书记、会计等职,在他辛勤的劳动下,脚下的生存之路仿佛越走越宽。 但上苍似乎不愿让他如此平凡的生活下去。1974年9月日下午,为装扮自己的小屋忙得不亦乐乎的贺绪林见院里的核桃树有碍采光,就爬上四米多高的树干
《折射的光斑》是接地气而又厚积薄发的作品。作者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对故土挚爱的情愫在审美创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看来,作家都应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创作天地,这个天地既是地域的,也是精神的。就像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鲁迅的鲁镇、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戴子创作的天地则是成都。合观两部小说集,不啻是半个多世纪成都经纬交错的一幅社会风情画。时代变迁,地域风俗,人生百相,无不扫而包之。戴子有历史书记官的气象,春秋笔法,不遗忘,不遮蔽,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比如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已恍如新石器时代,这无助于年轻人的认知和成长。今天社会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今天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在和过去的映照及比较中才能真正凸显出来。也许戴子于此深有所感,他的一些作品,就有这样的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