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

千家诗

《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定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 现代人常常提到的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其中,《千家诗》是明清两朝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儿童普及读物。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而“千家诗”这个书名更是广被采用,例如清代有《国朝千家诗》、《续千家诗》,民国间有《醒世千家诗》,当代又出现《官厅湖畔千家诗》、《岭南千家诗》、《当代江苏千家诗》、《五朝千家诗》、《少儿现代千家诗》、《中国现代千家诗》、《中日友好千家诗》、《外国千家诗》等,不一而足,蔚为大观,足见“千家诗”的影响。

寻找时间的人

寻找时间的人

《寻找时间的人》是爱尔兰作家凯特·汤普森的作品,2005年在英国出版,曾获多种奖项。 一本关于音乐、时间、亲情和人性的故事,一本不仅值得一看,更值得一听的小说; 本书充满了独特魅力,让人为之着迷,只要对爱尔兰音乐稍有兴趣的人都该读读这本书。 2005年在英国初版囊拓当年英国最重要的两个文学奖项惠特布莱德年度最佳作品奖《卫报》年度最佳作品奖并提名卡内基文学奖获得德国青年文学读物年度最佳书籍 2006年荣获爱尔兰国家级文学奖——比斯托年度最佳作品奖作者成为有史以来唯一一个四度荣获该奖项的作家同时囊括该年度PP爱尔兰图书奖爱尔兰B最佳作品奖 2007年美国引进出版获得“父终的选择”图书金奖《出版家周刊》年度最佳图书BKENE网站年度精选图书《柯克斯评论》年度最佳青少年图书《图书馆期刊》年度最佳图书 200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推荐最佳青少年读物曾获此殊荣的图书还有《偷书贼》《追风筝的人》…… 时间起来越少,地球上的人像疯子一样,忙着追赶自己,只有音乐,才能让人恢复神志…… 有谁知道时间去哪儿了?在爱尔兰的肯瓦拉小镇,时间似乎被谁偷走了,每个人都觉得时间越来越不够用。所以,当吉吉问妈妈想要什么生日礼物时,妈妈说她只想要点时间。15岁的吉吉决定为她实现这个愿望。但是,他到哪里,怎么样才能找到时间呢?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邻居安妮告诉了他一个秘密——有一个密室通往永恒之地,在那里有着用不完的时间。吉吉决定前往那里,为他的妈妈买一点时间。但是,要开始这个旅程,他必须先从自己的世界里消失。就在吉吉消失的时候,小镇上出现了一个新警察。这是巧合吗?

遥远的乡愁

遥远的乡愁

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开启年轻人的原创精神,影响几代音乐人,成就了华语流行音乐史上最重要的篇章。《遥远的乡愁》自1975年以杨弦、韩正皓、吴楚楚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民歌,1976年以李双泽、胡德夫、杨祖珺为代表的淡江——《夏潮》,1977年以李建复、苏来、梁弘志、蔡琴、叶佳修、齐豫等为代表的校园歌曲始,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历经了三十多年的梦想与转折…… 《遥远的乡愁》本书回顾了华语流行音乐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记录台湾三代音乐人的音乐理想与往事变迁。这是一代人对台湾音乐的礼赞,也是对过往青春岁月的纪念。 握着公路厚厚的稿,我就舍不得放下——那不只是一些精心的资料搜集,亦轻亦重的文化历史,一个女孩的思想印记,也是我的一部分。 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我直至十七岁时才开始接触台湾流行音乐,那时已经是1980年代尾1990年代头,即是说我已经错过了最美好最有人文气息的时代。从小耳濡目染的听着港式流行曲,我会唱所有的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就是没有太大的感觉;直到一次听到香港电台DJ陈海琪播了潘越云,那一刻的惊为天人,我永远记得,第二天就用了我所有的积蓄去买市面上有售的潘越云卡带,其中一盘是《回声》;齐豫的声音把我儿时的记忆都唤醒了,追溯源头,小时候第一张听的专辑就是《橄榄树》,把这些记忆重组,原来一路走来我已经错过了那么多。 我错过了一个用真挚感情、优美文字和完整音乐概念建构而成的美好世界,于是我用跟着的所有青春岁月追回失去了的感动,希望把自己思想成长的真空期用那些唱片再度填满,贪婪地将这些散落在旧唱片铺里的拼图碎片凑在一起…… 可是,在香港要做这件事实在很难,也很孤独。当所有人去追捧草蜢、林忆莲时,我就一头栽进滚石黄金时期的歌手里去,而所有人都在模仿B的时候,我则拿起木吉他尝试写自己的城市民谣

未删的文档

未删的文档

书名,卫西谛著,本书系著名影评人卫西谛精选其十年百万字影评而成的电影随笔集,共收约80篇影评,清疏优雅的文字书写了与刘别谦、雷诺阿、德·西卡、小津安二郎、费里尼、黑泽明、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马丁·斯科西斯、罗曼·波兰斯基、特吕弗、侯孝贤、李安等大师级电影人的心灵邂逅,蕴藏着这位资深影迷的光影记忆。 卫西谛,生于七十年代,现居南京,独立撰稿人。1998年创办知名电影论坛“后窗看电影”。迄今主编出版电影评论集近十本,其中包括曾是国内唯一的世界电影评论年鉴《电影+》系列丛书(2002年至2006年),另有《为希区柯克尖叫》、《后窗看电影》、《华语电影2005》等,近年来在国内数十家媒体撰写专栏影评,历任CFF中国独立影展选片评委。 朱赢椿,著名装帧设计师,2007年德国莱比锡书展“世界最美的书”《不裁》)的设计者,南京书衣坊工作室主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编辑,中国版协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会员。先后有十几部装帧设计作品和论文在国内国际书籍装帧展获奖,他的书装设计“使中国图书设计的自己的表达语汇”,代表了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最高水平 未删的文档:卫西谛居住在南京,迄今主编出版有电影评论集近十本,其中包括曾是国内唯一的世界电影评论年鉴《电影》系列丛书(2002年起),另有《为希区柯克尖叫》、《后窗看电影》、《华语电影2005》等。已出版的个人电影随笔集有《未删的文档》。从2000年第一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至今,卫西谛担任了该奖的历年评委;自2007年第4届中国独立电影展至今,他担任该奖的选片评委;2007年,他还担任过上海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论坛选片评委

熟年革命

熟年革命

渡边郭一新作“白金一代”生活宣言。“事实上,每个人都能突破年龄界限,最好的方式,还是恋爱,恋爱中的人绝对会改变。”白金一代的誓言:我们,不被世俗左右,充满好奇心态,追求人生所爱;不吝赞美他人,不忘欣赏自爱,洒脱优雅有点“坏”! 人生最后十年、二十年的活法,是决定人的一生是否活得精彩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活到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必须认认真真地考虑后五十的活法问题了。遗憾的是,大多数的日本人都认为,年事已高,就该像个老人的样——太太平平地过日子,深居简出。简单地把年老理解为退缩。其实不然,年老,意味着更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到欧美去旅行,常看到很多年长却时髦、潇洒又快活的老人。日本的老人也不该示弱,应该走出家门,好好地享受自由的时间。为此,首先必须改掉沿袭至今的对老者的称呼,如老人、银发等等。也许有人不以为然:称呼变了,本质不变。但事情就是这样——称呼一改,心情就不一样了。自己变了,对方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变。 来吧!退休!我们需要采用熟年健康法,避免“废用性萎缩”,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恋爱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我革命!要大胆地说爱,你会看到肌肤相亲的功效!让我们充分利用年长的性能优势,进行熟年革命吧! 本书把作者渡边淳一自己生活的实感和愿望合二为一并尽情自由地表达了出来,旨在倡导这种积极进取的“白金风格”的生活方式。 他们拥有自主消费的能力,勇于追求新鲜时尚,但又面临工作、退休、身体健康、家庭婚姻、性生活等问题或危机,是城市中颇受社会瞩目的群体。他们,被称为“熟年”!该书就描写了这一人群的婚姻生活,倡导积极进取的“白金风格”的生活方式,面对正在进入老年化社会的中国,希望有助于中年人都有一个洒脱迷人的“熟年”。 渡边淳一(19年10月24日~)日本小说家,被誉为日本情爱大师。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毕业于札幌医科大学,随后任母校整形外科讲师。在做了10年的外科医生后,转而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著有50余部长篇小说及多部散文、随笔集,为当今日本文坛的文学大家。早期的作品以医疗题材为中心,逐渐扩展到历史、传记小说,渡边淳一特别是以其医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丰富多彩、深入男性、女性本质的恋爱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作为日本现代浪漫小说的著名作家,至今仍活跃于文坛,目前已出版了130多部作品。 熟年革命:渡边淳一(19年(昭和8年)10月24日2014年(平成26年)4月30日)日本小说家,被誉为日本情爱大师,作品引进中国后畅销一时,2010年曾荣登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发广泛关注[。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毕业于札幌医科大学,随后任母校骨科讲师。当了10年的骨科医生后,他转而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著有50余部长篇小说及多部散文、随笔集,为当今日本文坛的文学大家,至今仍活跃于文坛,目前已出版了130多部作品。2014年4月30日因前列腺癌在家中去世,享年80岁。 渡边淳一以小说《光和影》获直木文学奖,接着又发表《遥远的落日》等作品,1980年获吉川英治奖。1995年9月1日开始,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长篇连载小说《失乐园》,描写不伦中的性爱,引起巨大反响,并相继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在日本掀起了失乐园热。 2014年4月30日因前列腺癌在东京都家中去世,享年80岁。他曾说:(日本)不愿意道歉也必须要道歉,因为我们的父亲、祖父或者曾祖父,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和我们一样的血。虽然我们的家

无梦楼随笔

无梦楼随笔

如果没有那些写在发黄的、陈旧的纸张上的文字,如果那些文字没有那份激动人心的力量,那么,死去已三四十年的张中晓也许就不会在今天被重提。然而,他终于没有被忘记。这不是因为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二十多岁就写下了不少有影响的文章而显示出他的才华,也不是因为他在一九五五年以后因胡风冤案的牵连而遭受了极其不幸的经历,而是因为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在经历磨难艰苦备尝的逆境中,始终怀着一颗在知识中寻求力量的赤子之心,一笔一笔写下血泪凝成的思想结晶。这就是王元化先生为之作序的《无梦楼随笔》。 目录: 序 一无梦楼文史杂抄 二拾荒集 三狭路集 四青春祭——记张中晓与胡风 五《无梦楼随笔》的诞生 六张中晓和他的《无梦楼随笔》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无梦楼随笔:张中晓(1930196719),中国当代学者,文艺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早年显出文学才华,1952年至上海,在新文艺出版社任编辑,19年5月因胡风冤案牵连被捕入狱他给胡风的信件被断章取义,错误地被认为是最反动的暗藏反革命分子;在狱中服刑期间旧病复发,1956年保外就医,回到浙江绍兴家中养病,病中拼命读书,写了大量读书笔记;文化大革命中贫病交加,不幸离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胡风平反也得到彻底平反,他的生平和文学才能得到文艺界、出版界的公正评价

购物狂的异想世界

购物狂的异想世界

《购物狂的异想世界》与《购物狂纽约血拼记》是英国新一代畅销书作家索菲·金塞拉的姐妹作品。 在《购物狂的异想世界》中,女主人公丽贝卡·布卢姆伍德是个财经记者,她的工作就是告诉别人如何理财,如何精打细算,而她自己的唯一爱好,就是--购物。她无法克制自己购物的冲动,更无法克制自己对名牌服装的占有欲望,于是,她成了一个入不敷出的人。超前消费的结果使得她和银行的关系极为紧张,甚至不得不靠编造谎言来拖欠回款。最终,丽贝卡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一系列的计划,非但没有使她走出窘境,反而在谎言中愈陷愈深。但就在这时,爱情出现了,但是,爱真的能够挽救一切吗?而且,一个购物狂能够赢得男人真正的爱情吗?丽贝卡的生活终于有了转机,但生活的波澜无处不在。 25岁的丽贝卡是电视台理财节目的嘉宾主持,天天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教导别人如何精打细算;但她自己却是个没头没脑的超级购物狂,永远也抵御不了购物的诱惑。 欲望无底,但钱包有限——丽贝卡的财务状况糟透了!她把接踵而来的账单都塞到梳妆台的抽屉里,甚至丢进垃圾车,躲避银行经理的电话,编造谎言来拖延还款……她惟一的愿望就是银行哪天寄错账单,结果某个老眼昏花的老太太为她付清欠款……怎么办?省吃俭用?多多赚钱?丽贝卡尝试各种办法,却在购物的诱惑下越走越远

荒山之恋

荒山之恋

《荒山之恋》中,我试图制造的是环境与背景之中的男女关系,我的意思是,男女关系其实不是孤立地发生的,而是时间和人,正巧走到一个交合点上,是一种机遇的性质,所以,故事是在四个人中间展开的,男女主角分头走过各自的生活,在某一点上相逢。 “我们生不能同时,死同日”,她坚决地说。他们到了荒山底下,开始上山。她扶着他坐下,像抱婴儿似的抱着他,用脸颊抚摩着他的脸颊,温存了一会儿,便从白色的女式手提包里取出一个小瓶,撬开封口,喂给他喝,他听话地喝下去,再不问喝的是什么……又取出一瓶。她一直喂下七瓶,然后自己开始喝了……也喝了七瓶。她从包里又掏出一团绳子,是用各色毛线拧成的绳子

记忆与印象

记忆与印象

《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记忆与印象》是一部构思独特的散文集,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写了看电影……一篇篇极精彩的凡人小传,连缀成一全本悲欣交集的人间戏剧,京味浓郁,动人心弦;完整展现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坎坷心路。站在人生的此岸回望,史铁生发现了隐匿已久的生命真相。他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字,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并有一种对命运的诗意把握,让我们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 史铁生的文字具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在对往事娓娓道来的回忆之中,有一种对命运诗意的把握。书中,作者写了他的幼儿园,写了二姥姥,写了院里的邻居小姑娘珊珊,写了老家,写了看电影……在他的笔下,平凡与杰出,高大与渺小,美与丑,痛苦与欢乐都相融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生命的意义。史铁生的宽厚与博大使他站在生命的至高点上,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他是一个用心血与心力来写作的人,惟其如此,这部书才达到了人生中国丛书主旨所追求的:真实比虚构更离奇更有力,平民比名人更真实更亲切。通过史铁生细腻生动的描述,这些凡人小事使人得到一种良知的启迪。 史铁生(1951—2010),著名小说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最具人格力量的作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并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 记忆与印象: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他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 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

小姨多鹤

小姨多鹤

严歌苓所作历史情感小说,原名《爱在冬季》后改为《小姨多鹤》,曾荣膺“当代”长篇小说五年最佳奖、“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讲述一个中国女人和一个日本女人在战争的硝烟中走进同一个屋檐,同一个男人,在特殊年代衍生出的畸形爱恋。后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由孙俪主演。 二战进入尾声,日本战败投降,大批当年被移民来中国东北企图对中国实施长期殖民统治的普通日本国民被抛弃。十六岁的少女多鹤即为其一,在死难多艰的逃亡中,她依靠机智和对生的本能的渴望逃过了死亡,被装进麻袋论斤卖给了东北某小火车站站长的二儿子张俭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张俭的哥哥据传因为抗日而被日本人杀害,张俭的老婆朱小环因日本鬼子的惊吓导致流产,从此不能生育。国仇家恨的大背景下,日本少女多鹤的介入,使得整个家庭的关系变得暧昧和怪异。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女人多鹤的身份不仅在张家成为重大的情感和伦理问题,在整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间生活中也成了巨大的政治问题。因为多鹤是张俭欲拒还休、欲罢不能的另一个女人,是生活在朱小环身边的情敌,也是张家三个孩子的生身之母,她的身份和地位成了纠缠张家几十年的头疼事。同时,如何掩盖多鹤的日本人身份也成了张家挥之不去的梦魇。张俭的解决之道是,让多鹤成为朱小环的妹妹,孩子们的小姨;然后再通过不断的搬迁来遮掩多鹤的日本身份以及畸形的家庭关系。这个奇特的家庭组合在动荡的政治环境和困窘的经济生活中飘摇度日。 几十年下来,日本人多鹤默默而固执地以整洁、较真等品质影响着这个家庭,而朱小环等张家人则以随遇而安、凑合活着等生活理念改变着多鹤。残酷无奈而又充满吸引力的生活因着他们善良的本性使他们活成了不能分开的一家人。 一个中国女人,一个日本女人,战争的硝烟,命运的遭际,让她们走进同一个屋檐,同一个男人,爱与恨的牵绊,特殊年代衍生出的畸形爱恋,血脉的温情让她们坚守着同一个秘密。 离奇而又平实,冷酷却是温暖,丑恶酝酿善良,憎恨变成爱恋,是事出有因还是无辜灾难?不共戴天本来就难分难解。生离死别,呼天抢地,却是娓娓道来。 一个苦难年代的温情故事,一部闪耀人性光辉的文学经典,一段风月女人的命运礼赞,一曲大历史中小人物的生命歌哭。 在小说《小姨多鹤》中,作者以对中国当代史的深入、精到的把握,以一个跨国作家的宽阔视野,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命歌哭。这是一部意蕴丰盛迷人、襟怀爽朗阔气的稀世之作,女作家严歌苓因之获奖连连 小姨多鹤:严歌苓,美籍华人,中文和英文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 严歌苓生于上海,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常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是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其代表作《金陵十三钗》20年被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成同名电影。 12岁,严歌苓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舞蹈演员,在祖国大江南北奔波巡演。20岁时,严歌苓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担任战地记者。那些伤员对生命的渴望,深深震撼了她。从此,她成了各种反战活动的积极分子。从前线医院回来后,严歌苓含泪写下一些诗歌、短篇小说,并开始在军区报纸上发表文章。1978年发表处女作童话诗《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1980年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成影片。仅仅只有二十余岁的严歌苓开始在文

永不永不说再见

永不永不说再见

这个世界上,会不会有一个人,在你不知道的某个角落,唱着你喜欢的歌,做着你年少时的梦,走过一条条你梦寐以求却遥不可及的路? 如果你碰上这么一个人,你会不会觉得,这就是命中注定,前世今生? 可事实上,王子和灰姑娘只有在童话里会得到美满,现实生活中的灰姑娘要想穿上水晶鞋,不得不效仿她的姐姐们切掉大脚趾或后跟,鲜血汩汩之后才发现残缺的双足再跳不出当年吸引王子的舞步。 不怕死亡终会将我们分开。 只怕我们在短暂的生命里,彼此忘记…… 永不永不说再见 忘掉岁月,忘掉痛苦。 忘掉你的坏。 我们永不,永不,说再见。 人生总有无法不说再见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不正是不停地说再见吗? 生命短暂,能够说再见,还有机会再见,已经是多么的幸运? 有时候,我们不是不想说再见,而是不敢。已经习惯了,已经投资了自己的青春,一旦离开了,不知道以后会变成怎样。然而,人要勇于说再见,才有幸福的可能。 但愿我们都有说再见的智慧和勇气。当我不想说再见,只是因为我还在乎;而快乐,还是比痛苦多出了很多倍。 酗爱的女人,总在爱情版图上拼凑着永不永不说再见的理由: 因为痴情,所以永不永不忘记…… 守候,是对爱情的奉献。真心的守候,不需要“守得云开”,即使看不见天际的明月,但我心中有明月,我们将以另一种形式长相厮守。 因为专情,所以永不永不痛苦

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

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

《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是一部嚣张展示重庆性格的小说,它讲述的是长江水边、山城重庆一群在长江码头长大的孤儿天不怕地不怕,这群嚣张的师兄弟,肆无忌惮地生死,肆无忌惮地爱恨。尤其八师兄,身为乐团首席小提琴,一把绝世名琴一曲贝多芬,云南赌玉,重庆杀仇,爱麻疯女,恋女囚徒,琴心揽月,色胆包天。那嚣张的人生境界,那疑似的重庆性格,让人目瞪口呆,又热血沸腾。该书责任编辑周昌义用了三个肆无忌惮来形容:通俗得肆无忌惮,高雅得肆无忌惮,好看得肆无忌惮。另有人称,是活得肆无忌惮,爱得肆无忌惮,死得肆无忌惮。更有人称,肆无忌惮已不足以形容其嚣张,教授新作一言以蔽之:色胆包天。 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当过知青、士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摩托车手、小提琴演奏员。经历复杂、意志坚强、随和、豁达、原则性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能胜任多种体裁,但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中篇小说《陪都旧事》、中篇小说《花样年月》、中篇小说《六弦的大圣堂》、中篇小说《诗礼人家》、中篇小说《隐身代理》等一系列小说。2008年又成就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白沙码头》,中国作家协会对其评价很高,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合清从挖掘重庆文化、积极将重庆打造为西部人文高地的层面肯定了莫怀戚《白沙码头》所取得的成就。研讨会上大家主要就莫怀戚《白沙码头》里的人文精神、审美倾向和其中所体现的重庆性格做了简短的交流,并对莫怀戚

联系我们
  • 意见邮箱:yuanyeer@hotmail.com
网站地图 粤ICP备15010458号

Copyright(C)2025 ALLRights Reserved 圆叶网 版权所有